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记者镜头,大家面面相觑,只有他首当其冲,主动接受记者的采访。
B. 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获得的科研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C.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茂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D. 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在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2、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①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
②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
③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
④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优雅一个人的语言,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A. ①④③② B. ④②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②①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候 睥睨 无精打采
B.苍茫 拘呢 味同嚼蜡
C.飞窜 聪颖 浮光略影
D.坎肩 鼎盛 哗众取宠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走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B. 小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汉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D.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5、(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2)微斯人 微:
(3)所谓天者 谓:
(4)背之则亡 背: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百姓与之则安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辅之则强
C.然则何时而乐耶 人而无良 D.不以物喜 以百姓为天
【3】下面的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是( )
A.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4】(甲)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 ,(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____。范仲淹和管仲在对待百姓上的共同点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王者何贵?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到黄州①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任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②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综合性学习活动
2017这个春节,《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美好的诗词时光。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光。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所共同体会到的那份感动 ,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中国诗词大会》也将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现在班上要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请你参加:
(1)【写标语】为了掀起我校学生集古诗的热潮,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任务】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分工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准备给四个小组分配怎样的任务?
第一组:收集唐诗精品;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收集诗人写诗的故事。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 ,白露为霜。
(2)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 。
(3)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
彭友东: 面对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想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准备的很多,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砺,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写作时,能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来记录青春的印记,来描绘美好的未来,来观察世界,来思索人生,便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积累和准备。
余华:写作是一种乐趣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
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王蒙:写作要真实地袒露自己
中学时代非常重要,而且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也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矫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名家的短的散文,非常好,像冰心的《笑》,还有朱自清的《背影》等。
钱理群:写作要说自己的话,说真话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 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1】根据文段的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写作家彭友东给中学生写作的建议。
【2】作家王蒙和钱理群在寄语中都说到了写作需要“真”,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王蒙的“真”是指写作语言要朴实率真。
B.钱理群的“真”是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C.王蒙认为“最真实的袒露自己”就是写作时不需要有辞藻的修饰。
D.钱理群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阐明作家和中学生都要大胆地写真话。
【3】作家余华认为写作的乐趣是什么?
【4】王蒙提到自己不喜欢“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请结合文本以及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说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这一点现象”指的是什么?
【2】文中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3】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并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4】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的充分理由有哪两点?
11、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泥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
【1】阅读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2】这篇文章采用了 顺序,主要说明了 和放线菌能提炼抗生素、制造味精的作用。
【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题目: 最美的时光
要求:(1)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 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