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材料说明我国( )
①人口总数下降②人口增速趋缓③新生人口增速放缓④人口素质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部署:“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定、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中央释放出多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信号,是因为( )
①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②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③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④改革能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2023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发布甲辰龙年春晚的主题和主标识。 2024年春晚主标识以“矗”(dá)字为主视觉符号,以“龙行藏矗,欣欣家国”为主题,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共享一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这(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②有利于固守中华文化内容
③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④让生僻字这一文化更好地延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对下列数据体现出来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项目 | 年份 |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 | 68.9 | 74.6 | 83.2 | 91.9 | 99.1 | 101.6 | 114.4 |
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 | 29 | 25 | 22 | 17 | 14 | 14 | 11 |
注:全球创新指数能够衡量一个经济体广泛的经济创新能力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②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下列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载体
C.专家咨询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
D.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6、近年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27.8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因为( )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②教育寄托了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教育是解决我国所有发展问题关键④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因为民族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②是当前我国的工作中心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④是激励中华儿女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 )
A.高质量发展
B.转变发展方式
C.高速度增长
D.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蹲厉奋发,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将为祖国增添更多风采。下列措施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的是(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方针
②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③开展“穗新一家亲”“吃一碗拉面、交一个朋友”等联谊活动
④广州积极投入财政援助资金,选派扶贫干部,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充实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盼环保”“求生态”的国情依据是( )
①我国把保护环境放在一场工作的首位
②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③人类要完全服从自然界,不应该改造自然
④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为切实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于2023年8月2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此举( )
A.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B.发展了基层民主
C.表明公民民主意识增强
D.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
13、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一举措( )
A.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B.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C.改变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D.改变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状
14、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体现了“党要领导、人大决定、政府实施、公众参与”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把实事工程做成了民心工程。以下能充分体现这一制度的流程是( )
A.流程1:民意征集:项目选定=>过程监督=>结果评价
B.流程2:过程监督:民意征集=>结果评价=>项目选定
C.流程3:项目选定:结果评价=>民意征集=>过程监督
D.流程4:结果评价:过程监督=>项目选定=>民意征集
15、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展现了盛唐美景,李白、杜甫、高适等诗坛顶流陆续登场,让观众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下面关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③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古语与此次活动主题相符合的是( )
A.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C.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D.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17、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示理解正确的是( )
A.①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①民主管理②民主选举③协商民主
C.①当代中国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③时代精神
D.①中华文化②中华传统美德③尊老爱幼
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45载砥砺奋进,改革潮流激荡神州,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表明改革开放( )
A.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B.确立了我国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
C.彻底改变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性质
D.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充分肯定。坚定“四个自信”,青少年应当( )
①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负韶华②增强民族自信,世界唯我独尊
③科学决策部署,协调“四个全面”④强化使命担当,敢于攻坚克难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022 年 10 月 3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该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使法律制度成为宁静环境的守护神。该法的颁布表明( )
A.我国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环境恶化加剧
B.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公正司法
C.我国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法律体系
D.我国法律本质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体现
21、【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文中指出要让法治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某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一堂“与法同行”的主题讨论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 十年来,我国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参与人次超过119万,提出意见超过350万条。
材料二 与前十年相比,我国新制定法律数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修改法律数量增加了近2倍,通过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数量增加了1.5倍多。
小军通过讨论后认为,我国的立法工作成就显著,说明只要推进科学立法就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请从厉行法治的角度评析小军同学的观点。(可从国家、政府、公民角度作答)
22、判断说理,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说明理由。
(1)中学生小华觉得实现中国梦是国家的事,与个人无关。
判断:
理由:
(2)班里转来了一位维吾尔族新同学,班长号召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经常关爱和帮助这位新同学。
判断:
理由:
23、2022年12月20日,市民举报称有人对外高价出售抗原检测试剂盒。兴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迅速出击,对该销售点实施执法检查,发现当事人通过微信朋友圈以6-10元/支对外出售抗原检测试剂,且未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当场查获非法经营的“三无”抗原检测试剂2500支,执法人员依法对这批产品予以扣押。
对此,有网友评论:药店买不到,有人卖给我不是合理合法吗?
请结合卖家的行为评析网友的观点。
24、2008年,中国人实现了百年奥运梦。2010年中国实现百年世博梦-----1894年,广东人郑观应首次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902年梁启超预见“上海大博览会”;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说上海浦东将开世博会----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埔,直筑到对岸浦东。惊人的期盼与预言,寄托了中国人对国家强盛的期待和愿望。
(1)请同学们思考,那些因素让中国人梦想成真?
(2)中国人梦想成真,是否说明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为什么?
(3)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25、青春少年 厚积薄发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闪光的。青春不是季节,青春不是时间,青春不是片段,青春是人生得以沉淀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学校开展了“品味经典·感悟成长”主题活动,不仅有经典大家读,还有书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乐乐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收获满满。在周一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乐乐的发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1)请你列出乐乐发言提纲“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的核心内容。
(2)青春是色彩斑斓的,世界因我们而美好。青春的你,如何为世界添光彩 ?
26、感受“新”的不同内涵,回答以下问题。
新内涵 | 问题 |
新的历史方位 | (1)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
新征程 | (2)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开启历史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建党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重要关键,党的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
新矛盾 | (4)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才盾是什么 |
新蓝图 | (5)描绘法治新蓝图,党的十五央确定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其中之一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大描画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壮美蓝图,顺应新要求,把握新机遇,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新时代。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新时代如何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三个方面即可。)
2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 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1)从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分)
【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2)对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3)谈谈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的原因是什么?(3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继续迈大步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我国的发展道路,历来都是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的,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目标。
(4)请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