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大王少假借

B. 以其无礼于晋/恐惧不敢自陈

C. 夫人之力不及此/所以遣将守关者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沛公居山东

2、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拍摄《敦刻尔克》,是因为他自小熟知这个故事,一直想要把它拍出来。

B.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C. 黄龙戏作为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D. “互联网十教育”不仅让学生放开学习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养)

B.吾点也(与:赞成)

C.弘兹九德,能而任之(简:选拔)

D.及三年(比:比较)

4、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 B.管夷吾举于士

C.句读之不知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你尽管放心,今后无论是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一定会鼎力相助。

B.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仅供参考。

C. 兹有我校黎明同学,拟参加贵校自主招生考试,望该生能得到贵校垂青。

D. 大家看,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B.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中。

C.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D.“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论证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D.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开始,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一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C.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以_____来表现乐声沉重,以_____表现乐声流畅,以_____表现乐声冷涩。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这一过程之后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表达自己多纳人才的期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比喻,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

(4)杜甫《登高》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诉身世,激起诗人情感共鸣:“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他们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千头万绪涌上心头的最好注脚。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________”一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心情苦闷,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情相呼应。

(4)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山临水、放眼远眺,连用两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眼前景色。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①,东风花柳逐时新②。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以其“多情”“相亲”体现出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读书的如饥似渴,“三千”与“一点”相对,都主要表现了诗人读书之快,读书之勤。

C.颈联用典故说明读书的好处。上句化用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读书终有收获,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一样。

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快乐。

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释:儵,shū,人名。櫜鞬,gāo jiān ,藏箭和弓的器具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而 校:较量对抗

B.公子季隗 取:通

C.将 适:到……

D.君礼焉 其:二人称代词,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2)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