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下降
2、免疫系统中的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是癌细胞最怕的三大“天敌”。NK细胞是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一类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等目标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K细胞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自稳功能
B.NK细胞来源于骨髓,与T细胞、B细胞都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
D.树突状细胞在很多上皮组织内有分布,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3、寒冷的冬季, 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 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 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D.寒冷环境中, 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4、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牵涉痛的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
5、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生物群落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D.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
6、当你宅在家里吃完一大包咸味薯片,在未及时饮水的情况下,机体最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下丘脑产生渴觉
D.肾上腺皮质分泌无变化
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 100 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 50 条,其中有标记的 5 条,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鲫鱼的数量为 800 条
B.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蜗牛的种群密度
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D.鲫鱼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8、训练免疫是一种不依赖T、B淋巴细胞的免疫模式,是由先天免疫细胞在病原体感染刺激下产生了一种新的带有非特异性记忆的免疫反应,以应对二次同源或异源病原体感染。下图是训练免疫形成的机制,以下推断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受到特定基因转录、翻译等多层次调控
B.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利于增强训练免疫
C.二次感染引发的机体免疫表现出反应迅速、强烈的特点
D.训练免疫机制对新型疫苗的研发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一苗多防
9、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其原理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或mRNA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内,使其合成抗原蛋白,进而诱导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应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疫苗通常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从免疫学的角度看,DNA疫苗和mRNA疫苗属于抗原
C.注射DNA疫苗或mRNA疫苗可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D.mRNA疫苗无需进入细胞核,没有整合至宿主基因组的风险
10、“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保证胃黏膜在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不被消化的原因之一。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呈凝胶状,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当H+从胃腔向黏膜扩散时,在黏液层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发生中和,使黏液层产生了pH梯度。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
B.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
C.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
D.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
11、血糖含量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胰岛素水平的物质有血糖、神经递质、胃肠激素等
B.②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分别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也参与血糖含量的调节
12、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
A.2023年北京市人口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
B.通过分析容器中两种草履虫数量变化推测二者关系
C.研究释放不育雄蚊对某地区白纹伊蚊出生率的影响
D.人工林中二月兰的数量随林冠层郁闭度而变化
13、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下列关于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 乙为被捕食者
B.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C.若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则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的增长
D.若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则二者数量变化仍然符合该模型
14、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和性别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空间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信息传递
16、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发现在T细胞表面有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科学家本庶佑发现了T细胞上的PD-1蛋白。其中CTLA-4的蛋白质可以发挥“分子刹车”的作用,当CTLA-4 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当CTLA-4处于抑制状态,或者阻断PD-1的功能时,都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从而有望治愈某些癌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大量增殖的同时能产生抗体消灭肿瘤细胞
B.肿瘤细胞被T细胞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抑制CTLA-4活性和阻断PD-1的功能,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T细胞的攻击性
D.癌症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17、小麦在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再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降雨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
B.种子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赤霉素浓度较高有关
C.持续高温条件下种子中的脱落酸可能被降解
D.赤霉素和脱落酸发挥协同作用共同调节种子萌发
18、氯胺酮是静脉全麻药,其作用原理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受体附近,不消耗细胞产生的ATP
C.长时间使用氯胺酮,可能会导致人的脑部神经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D.氯胺酮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19、衡山上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数和死亡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刻种群数量较前一时刻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t2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的数量处于K/2左右
C.t3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的数量处于K值左右
D.4时刻后,由于种内竞争增大,种群数量将减少
20、山地越野过程中出现极端恶劣环境时容易导致“失温症”,失温时人体核心区(大脑、心肺等)温度明显降低,引发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失温症是因为机体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所致
B.机体轻度失温时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C.失温症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D.机体轻度失温时肌肉产热增加只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21、碳达峰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加,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措施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叙述与此理念及采用措施不相符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
B.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真正零排放
C.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绿色出行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22、下图表示研究人员利用胚胎工程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体外受精,与体内受精不同的是体外受精前精子需要获能
B.②代表胚胎的体外培养,可移植的胚胎应发育到原肠胚或囊胚阶段
C.③代表胚胎分割,需均等分割桑葚胚的内细胞团,以免影响胚胎发育
D.⑤代表胚胎移植,此时要使供体和受体的生理状况保持一致
23、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适应环境的性状来源于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C.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
24、下列关于群落的类型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荒漠和草原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
B.人工林中的红松高低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存在激烈的竞争,无法达到平衡
D.沼泽、河流、湖泊、海洋都属于湿地生物群落
25、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狐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 物 | 田 鼠 | 狐 | ||||
固定的太阳能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2.45×1011 | 1.05×109 | 7.50×108 | 7.15×108 | 2.44×107 | 2.25×107 | 2.18×107 |
(1)表中未体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以形成________________。
(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生产者____________。
26、研究表明,在某些国家,艾滋病已经成为导致15~49岁的人死亡的首要原因。2016年,全球约有3670万HIV感染者,有100万死于HIV相关病症,当年有180万新感染者。2017年,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我国制定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请利用免疫调节相关知识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T细胞,逐渐使人体________(填序号)免疫丧失、________(填序号)免疫大部分丧失。
(2)在初次感染患者的免疫细胞中,图中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有_______(填字母)。
(3)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这是由于其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丧失。
(4)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等日常生活接触,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会传播HIV。但是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有可能传染艾滋病,是因为________。
27、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下列哪些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小?__________
①从静置的培养液上部取样
②使用未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
③计数前未对酵母菌进行台盼蓝染色
④仅对样方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2)曲线a的增长呈______形,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
(3)酵母菌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_________。该数值的含义是_______
28、流感、新冠等病毒都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佩戴口罩是预防病原体感染的有效措施。某研究小组对非灭菌的一次性口罩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口罩的合格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包装中取样,准确称取10g(近似10mL)样品。剪碎后加入到9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得到生理盐水样液。待上述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取4个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处理,待冷却后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法接种0.1ml样液,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31、42、356和3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对非灭菌一次性口罩的微生物指标要求(如表),该研究小组检测的口罩_________(填是或否)合格。
口罩微生物指标
细菌菌落总数(CFU/g) | 大肠杆菌 | 绿脓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浓血性链球菌 | 真菌 |
≤100 | 不得检出 | 不得检出 | 不得检出 | 不得检出 | 不得检出 |
(2)若要对口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将样液接种到甘露醇高盐基础琼脂培养基上,将培养基____________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止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图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种子中的储能物质c是__________,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别,实验现象是出现___________色。
(2)鉴别图中b物质可以用___________试剂鉴别,实验现象是出现___________色。
(3)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e]_____________中,e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
(4)若要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染色,可使物质e呈现________色,本实验需用盐酸处理细胞,则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多糖在细胞壁中主要指__________,而在动物体内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中。
30、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细胞________。
(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感染麻疹病毒。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图中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所示,细胞D是由细胞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形成的。免疫学研究证明,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橡胶和油漆引起的,这在免疫中属于__________反应。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______(图中①表示第一次感染病原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
31、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A和a称为 。
(2)图中①和②叫做 。
(3)该细胞产生的配子有 种,比例为 。
(4)该生物测交,后代有 种表现型,其中与该生物不同的类型有 种,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
(5)该生物自交,后代有 种基因型, 种表现型,表现型比为 。
32、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闻香识女人”的奥秘。现在我们已知道,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个单独的嗅觉受体细胞只表达一种并且只有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有多少,就有多少类型的嗅觉受体细胞。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当气味分子流动到我们的鼻端黏膜处的嗅觉受体细胞处时,气味分子可以粘附于细胞膜上特殊的气味受体上;我们基因的3%被用来编码嗅觉受体细胞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模式图(局部)。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分子,C代表________。
(2)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 ]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图中A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最终是由_______决定的。
(4)气味物质分子一旦与气味受体细胞结合后,该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
(5)某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使嗅觉分辨能力下降,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