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吴会于云间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③四美具,二难并 ④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⑤倚南窗以寄傲 ⑥襟三江而带五湖
⑦悦亲戚之情话 ⑧园日涉以成趣
⑨策扶老以流憩 ⑩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⑪乐琴书以消忧 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A.①⑥⑦⑫/②③/⑨/④⑤/⑧⑩⑪ B.①⑥⑦⑫/②/③⑨/④⑤⑧/⑩⑪
C.①⑥⑫/②/③/④/⑪/⑤⑨/⑦⑧⑩ D.①⑨/②⑧⑫/③⑤/④/⑩/⑥/⑦⑪
2、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檊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象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的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的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干中美、捉迷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的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文章开头对于“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
B. 第二段关于寒冷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把自己对于寒冷的深切体验细致地进行描绘,目的是为与后文写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
C. 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
D.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对于冬天的寒冷记忆,不仅作者的女儿不能体悟,在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文章,让作者忘却痛苦。
E. 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2】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3】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7)《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逍遥游》中写鹏的翼之大,能凭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 ”两句塑造了一个衣饰鲜艳多彩,散发芳草香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品格。
(2)《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 , ”二句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其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3)孔子提出“ , 。”这表明,无论交往的对象是否贤明,君子都会从对方身上得到有益于自身修养的启示。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工之妙。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4)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借物咏怀,暗寓作者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人生抉择更加坚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逍遥游》中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具体看出宋荣子不逍遥。
⑶《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1)荀子《劝学》中,“___,____”两句,前句总结木材接受规范后的特点,后句从同一角度延伸到其他材料。.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____,____”的名句,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写曾沉迷于美好的梦想,表达了迷惘、哀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
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C.“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少孤,好学。擢明经第,除殿中侍御史。会朔方元帅魏元忠讨贼不利,劾奏副将韩思忠败,律当诛。晙以“思忠偏裨,权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独诛”,固争,得释。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州有兵,旧常仰饷衡、永。晙始筑罗郭,罢戍卒;埭江,开屯田数千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后求归,州人诣阙留。有诏:“桂往罹寇暴,户口雕瘠,宜即留,以须政成。”在桂逾期年,人丐刻石颂德。开元二年,吐蕃以精甲十万寇临洮,次大来谷。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去贼五里,令曰:“前是寇,士大呼,鼓角应之。”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追至洮水,败之,俘获如积。明年,突厥默啜为拔曳固所杀,其下多降,分置河曲。虏叛,乃敕晙将并州兵济河以讨。晙间行,卷甲舍幕趋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于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讨有罪,天所殛者,当自蒙罚,士众无罪。心诚忠,则止雪反风,以奖成功。”俄而和霁。时叛胡分二道走,晙自东道追及之,获级三千。仆固都督勺磨等散保受降城之鄙,潜引突厥内扰,晙密言上,尽诱而诛之。为朔方军大总管。九年,兰池胡康待宾据长泉反,陷六州,诏郭知运与晙讨平之。卒,谥曰忠烈。晙气貌伟特,时谓为熊虎相。感慕节义,有古人风。其操下肃壹,吏人畏爱。始,二张之诬魏元忠,晙独上疏申治。宋瞡曰:“魏公全矣,子再触逆鳞,其殆乎!” 晙曰:“魏公以忠获罪,苟得辨,虽死弗悔。”
(摘编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B.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C.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D.贼惊疑/伏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俄而薛讷至武阶/距大来二十里/贼阵两军间/晙往迎/讷夜使壮士衔枚鏖突/虏骇引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都督,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兴于三国时期,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C.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D.鼓角,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是古代军队为了在战争中鼓舞士气而制作的吹擂之物。如杜甫诗句“五更鼓角声悲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晙禀性正直,敢于直谏。在二张诬陷魏元忠时,他不顾劝告,为其申诉冤屈。宋璟担心他因此获罪,他表示只要元忠的事情辨明,虽死无憾。
B.王晙文武兼备,屡建奇功。他从小好学,依靠精通明经考中了进士;而在从政生涯中,他经常带兵打仗,多次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和吐蕃军队。
C.王晙善于治理,颇有政绩。他担任桂州都督时,修筑城郭,撤去驻军,兴修水利,开垦屯田,使百姓丰衣足食,后来百姓刻石立碑歌颂其功德。
D.王晙讨叛顺利,如有神助。渡河平定叛乱时,他抄小路进军,不料夜遇暴风雪,他怕误期就向神灵祷告,请求雪停止、风转向,结果如其所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军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王晙为什么坚决反对处死韩思忠?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7月,江苏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一中作为南京“老四所”名校之一,高分段人数不但不如南师大附中、金陵中学,还远不如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家长们对此很不满,认为学校搞素质教育,不抓学习,轻视高考。他们冒雨一手举着伞,一手举着“一中不行”围在学校门口。事后,校方发布了《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间接作出回应,并发布有应试教育倾向的整改措施,比如:延长晚自习到十点,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
这件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认为:南京一中的妥协,是对应试教育的肯定,助长了成绩决定一切的风气;所以,南京一中不应该妥协。还有的网友认为:分数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升,而非不看重成绩;所以,南京一中应该整改。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你以学生的身份给南京一中校长或者南京一中的学生家长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