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B. ①蟹六跪二螯 ②序八州朝同列

C. ①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作《师说》贻之

D.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顺风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3、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B. 梭罗,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散文游记作家、诗人。他只身一人跑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并把这段生活与思想真实地记录在享誉世界的《瓦尔登湖》一书中。

C. 欧.亨利,美国著名小说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

D.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

4、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凡是帝王,承担上天赋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处在深切的优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

B.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推辞细小的礼让。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D.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网不要屡次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艰难的日子里,继母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让我们干净体面、充满自信地活着,她自己却在长年累月的操劳中衰老了青春的容颜。

B.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C.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

张复林

(1)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2)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 ,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3)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4)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5)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6)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就那样,麻雀和孩子们,彼此在麦地里捉起了迷藏。大地上,金黄的麦浪反射着透明的阳光,发出炫目的光芒。孩子们在光芒中来回奔跑,无边的欢笑波浪在麦地上空荡漾。

(7)对于孩子们,麻雀聚集的麦地,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光芒。

(8)麦收之后,田野不再是麻雀的主战场,它们把目光投向了队上的晒谷场。晴朗的日子,平整的晒谷场上,晒满了社员们辛勤劳动的果实,有麦子、大豆、稻谷,黄澄澄的粮食,在麻雀眼里,每一粒都闪耀着饱满而诱人的光泽。它们围着晒谷场,或三三两两悠闲地踱步,或不慌不忙觅食,当然,偶尔也有趁守护晒场的女人不注意,随同一群偷食的鸡雏,干出偷吃粮食的犯规行为。听到吆喝声,会赶紧飞上附近农舍的房檐,或者晒场边上某株高大的古柏,那副样子,活脱一群成功偷嘴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它们相互追逐、嬉戏、挑逗,要么乱纷纷、闹哄哄的,围着古柏下笨笨的稻草垛翻上飞下,做着属于它们的游戏……而累了的时候,它们会飞上草垛,围聚一块,或仰望草垛之上的天空,或各自梳理着并不十分漂亮的褐色毛羽。乡村的安适与恬淡,借助它们柔软而绵密的毛羽,在村庄的草垛间流传。

(9)冬闲时节,粮食颗粒归仓。麻雀成群出现在收晒房周围,饥饿促使它们四处寻找下手的机会。收晒房是队里的粮仓,看管十分严密。集体的粮食堆得小山一样,饱满的麦粒,圆滚滚的大豆,黄澄澄的稻子,愈发刺激着麻雀饥饿的身体。机警的它们,总能找到收晒房的漏洞,比如土墙上某一处不易觉察的缝隙,或者粗心的保管员未及时关上闸阀的通风巷道。它们会从那些地方偷偷溜进昏暗的收晒房。除了分发粮食的日子,通常收晒房静悄悄的,偷食的麻雀警觉而敏捷,闻听任何一声足音,就会即刻惊飞而起。不过,它们不会飞远,只是藏进收晒房顶粗大的柏木廊柱之上。声音一旦远去,它们又会斜着翅膀,轻捷地从高高的房梁上,伞兵样徐徐降落下来。麻雀并不贪食,得手之后,便不声不响原路撤回,回到游戏的晒谷场,回到农家彼此紧挨着的熟悉的院落,回到已经一片空旷的冬日荒凉的田野。

(10)一直以来,麻雀被孩子们视为村庄最为亲近的物类,孩子们把它们当作乡村生活最具亲和力的伙伴。很随意地,它们把巢安在各家屋檐下的土墙缝间,或牛栏顶上厚厚的茅草蓬里。田野、场院、草垛、竹丛、树林……甚至窗台上斜伸出来的晾衣竹竿,都是它们栖息游戏的场所。麻雀以其生活的悠然与随意,成为村庄真正的诗意栖居者。

(11)这些都是先前麻雀给我生活的村庄制造的,或盛大壮观,或温馨浪漫的景象。可以说,正是麻雀给我清贫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欢乐。麻雀,这些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这些翩翩飞翔于五月乡村麦地上空的鸟雀,它们是我童年生活最初的见证者和快乐的施予者。

(有删改)

1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2根据全文,说说“撒在乡野的草籽”的深层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举手法道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理由。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行人步履之艰难,神情之惶恐,从侧面烘托出蜀道的高险难越。

(3)杜甫《登高》中,从时空上写出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情景交融,意境旷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诗人想象家乡的暖日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师雄传

游师雄,京兆武功人。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黑水。师雄以地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既而谍者言夏伏精骑于黑水傍,琯谢曰:君言,吾不返矣。

赵离帅延安,辟为属。时夏人扰边,龙安以北诸城兵力咸弱,离患之。师雄请发义勇以守,多聚石城上,待其至。夏人知有备,不敢入。

元祐初,为宗正寺主簿。执政将弃四砦,访于师雄。师雄曰: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万一燕人遣一乘之使,来求关南十县,为之奈何?不听。

吐蕃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朝廷择可使者与边臣措置,诏师雄行,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师雄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奈何?师雄曰:在谋不在众。脱事不济,甘受首戮议三日乃定,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兕破六逋宗城,斩首千五百级。谊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千七百级。

内地移粟于边,民以辇僦为病。师雄言:往者边土不耕,仰给于内;今积粟已多,军食自足,宜令内地量转输之,以免大费。报可。哲宗劳之曰:洮州之役,可谓隽功,但恨太薄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因陈其本末。哲宗数访边防利病,师雄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之臧否,朝廷谋议之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

以夏人扰边,诏使者与熙帅、秦帅共谋之。使者锐于讨击,师雄谓:进筑城垒以自蔽,席卷之师未应深入也。既而使者知攻取之难,卒用师雄策。于阗诸国皆惧,悉遣使入贡。朝廷令熙河限其二岁一进。师雄曰:如此,非所以来远人也。

师雄慷慨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

(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雄以地贼境,惧有伏 薄:靠近、迫近

B.君言,吾不返矣 微:(如果)没有

C.宜令内地量转输之   直:捷径

D.吐蕃边 寇:侵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

B.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

C.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

D.此先帝所立以控制/夏人者也/若何弃之/不惟示中国之怯将/起敌人无厌之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师雄刚参与议论军事就显露了他的卓越才能。当刘琯主张从延安进入黑水时,他担心有埋伏,主张改道。事实证明了他看法的正确性。

B.游师雄带兵作战善用计谋。他在受朝廷委派处理勾结作乱的吐蕃和西夏时,兵分两路,以少胜多,斩杀三千多敌兵,俘获西夏首领鬼章等人。

C.游师雄治边策略正确,深得皇帝赞赏。他力陈将内地大量粮食运输到边疆的弊病,主张应当计算内地运输粮食到达边疆的费用,以免造成浪费。

D.游师雄敢于对朝廷的不当措施提出异议。当执政大臣准备放弃四砦时,他发表了不同意见;当朝廷让熙河两年进贡一次时,他也不赞成。

4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谋不在众。脱事不济,甘受首戮。

(2)既而使者知攻取之难,卒用师雄策。于阗诸国皆惧,悉遣使入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