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目前为止,人们总是重点落在“是否应该买房”“如何顺利获得住房”等经济考量或制度建议之上,而忽略由住房经济所主导的城市青年在经济感觉和社会想象上的整体变化。
B.近期,一些地方相继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 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教训极为深刻,损失极其惨重,警钟震耳。
C.《烽火·冼星海》这台音乐剧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用冼星海作品,而是将《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融入剧情,希望能让观众在剧情中听到他的作品,享受到音乐的美妙及其作品的精神。
D.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 1000 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 83%,男性比例为 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 30%以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在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或是改编老剧目,或是独立创作,几年后便声名鹊起,后来他效力的剧团还建了闻名遐迩的环球剧场。
B.无奈他的老斗阔,要抬举他做统领,那些兵弁(biàn),就只好对他站班唱名了,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
C.今日大家既来祖饯,都是休戚相关的人,将来假设有危急,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D.小李在这次县级乒乓球比赛中得了冠军,尾巴就翘到天上,对朋友也侧目而视了。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择善而从之 ②役聪明之耳目
B.①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则思虚心以纳下
C.①君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D.①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但以刘日薄西山
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州司临门 未尝不临文嗟悼
D.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愿陛下矜悯愚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锺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分别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下江东军容盛大,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意气风发,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可是像曹操这样的英雄“___________?”何况你我。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维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
B.颔联的“客中”“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
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名抒发强烈情感。
D.当年是少年豪举名动京华,现如今末路凄凉终老巴蜀,今昔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世事难料。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1】下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2】下对这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司,指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在北宋时称转运司。
B.青苗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在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出贷给农民,秋收后,农民再将本息一并归还政府。
C.临朝,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
D.秋试,又称秋闱,是对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会试的借代性叫法,因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富有才华,科考优异。十九岁时,他就和兄长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在制举的策论考试中受到考官司马光的赏识。
B.苏辙体恤士人,爱护人才。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不作变动,后面再慢慢讨论科举的条例。
C.苏辙处事果断,有政治主见。宣仁后在是否任用元丰党人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而苏辙当面驳斥并上书反对任用元丰旧党。
D.苏辙敢于直言,不事谄媚。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执政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前。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2)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对话。与自然对话,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与智者对话,可以得到生活的智慧;与书籍对话,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