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写人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介绍,有单独介绍。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写的人物有贾母、王熙凤、贾宝玉。
B.课文略写的人物有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以及贾氏的三姐妹。
C.课文实写了有黛玉、宝玉、凤姐三个人物,虚写贾赦、贾政。
D.课文单独介绍了宝玉、黛玉、凤姐,其余人物只作集体介绍。
2、下列关于课文内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指南录》,是文天祥的诗集。“指南”二字,出自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录后序》放在诗集正文之后,所以称“后序”。
B.《五人墓碑记》中的“周公”,即周顺昌,字景文,江苏蓼洲人,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官,后辞官归家。天启六年(1626)被魏忠贤陷害,死于狱中。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3、下列诗句,与春天有关的一项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D.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4、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子孙帝王万之业也
A.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溥,字天如,清代文学家,有《七录斋集》,他的文章风格质朴,慷慨激昂。天启年间张溥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年间组织“复社”,批评朝政。
B. 高尔斯华绥,德国作家,193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写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其作品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褒贬。
C.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和《孔乙己》《药》《祝福》《阿 Q 正传》等都收入小说集《呐喊》。
D.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指南录后序》属于书序。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放在著作正文之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把2016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2016年8月23日,中国国防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9月28日,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哥召开的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推出了用于人类火星移民的“星际运输系统”,并做了“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10月11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CNN网站发表文章称:“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在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其他星球。而火星与地球存在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然而探索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在1969年第一次踏足月球之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很快陷入了停滞,其中在太空中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正是原因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适应火星重力对于人类来说绝非易事。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这主要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在20亿年以内,即使人类没有自我毁灭或是遭遇地球周期性的物种灭绝,太阳燃烧状态的变化也将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太阳在最终熄灭之前,会逐渐发亮、膨胀,直至膨胀到脱离地球轨道。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人类必须逃离太阳系,或许那时失去了故乡的人类只能生活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取材于苗千《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
材料二:
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之中,技术精英们愿意相信人类正处在技术爆发的节点上,各种如梦幻般的想象正徐徐成为现实。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美好的未来或许在于更适应环境的进化,而对于地球生物的总体而言,最美好的未来可能在于躲过几百万年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自身寻找一丝生机。
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游戏精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把生活中的困难或是遇到的不同阻碍,看作是游戏中的“打怪”,把克服困难看作是“过关”。现代人的这种“游戏精神“之中带有一种乐观和顽强,同时也含有最终必将“通关”的信心。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是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作用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现实中的相处方式,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规范。网络化、电子化的社交,是否可能在亿万年之后,当人类文明遍布星际之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
(取材于《科学》杂志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相关报道)
材料三:
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16世纪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世纪的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20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20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取材于蒲实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一些部门和个人宣布探索或计划移民火星,是在地球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等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
B.太空中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这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对。
C.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材料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此做了针对性解答,并认为人类会有生机。
D.材料二中的“游戏精神”,体现了现代人探索宇宙的乐观和顽强,与材料三中所说的“科技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一致。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解决最终的生存问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离开地球,人类在太空中的健康问题必须克服,否则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就会停滞。
B.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各种想象正成为现实,但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这是微不足道的,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
C.人类历史上对未来的预测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
D.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140个字符的微博,反映了对“未来已来”的质疑,但这没有妨碍太空探索的脚步。
【3】如果用诗句说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寓意,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以下有关材料二语言特点与好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语言生动形象。如“一朵浪花”比喻的运用,“弦歌不辍”引用论语中孔子典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B.语言幽默有趣。将人类的宇宙探索比作打怪游戏等,贴近生活,幽默风趣。
C.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原本严肃、枯燥的科学探索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引发阅读兴趣。
D.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面对生物大灭绝的悲观忧患意识。
【5】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________________,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2)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
(4)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5)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8、阅读下而这节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琵 琶 行 (节选)
白 居 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段完整的场景描写,交代了时令、地点、人物、事件,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B. 作者被贬逐到僻远的浔阳,难得在他乡接待友人的探访,油然而生相见时难别亦难。
C. 第三句写作者来到江边码头,下马与船上的客人话别,送其启程,殷勤关切,依依难舍。
D. 古人饮酒饯别,常以乐助兴,此处强调“无管弦”,自然地引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弹奏。
【2】第二句和第六句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C.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D.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帐幕,故名。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也称作幕府。
B.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遇敌情发生则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C.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车。战车的数量往往是衡量军事实力的主要标准,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
D.武安君,是李牧的谥号。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是位优秀的将领,在驻兵雁门时巧用谋略,面对匈奴他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认为他胆小怕事,最终因轻敌而败。
B.李牧擅于鼓舞人心,经常犒赏守边将士,将士在心中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李牧正是借这股气势,精妙布局,大败匈奴。
C.赵悼襄王十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李牧临危受命,在宜安和秦军交战,最终击败了秦军。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和司马尚,赵亦随之灭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钟南山,著名呼吸病学专家。17年前,他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他逆行奔赴武汉防疫第一线,指导抗疫,力挽狂澜。他用行动践行着父亲留给他的话语:“一个人要在这个世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他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
张静静,一位普通的山东援鄂护士,湖北抗疫任务完成后光荣返乡,在隔离期满即将回家和亲人团聚时却突发心脏骤停,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2岁。她以身践行“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的座右铭,用自己的生命迎接抗疫告捷的黎明。
汪勇,湖北顺丰硚口分公司快递员,疫情期间,他从大年三十独自一人接送金银潭医院职工上下班,到带领其他志愿者共同保障金银潭医院职工就餐、出行等问题。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以非凡之勇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也被评为“最美快递员”。
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一些引导我们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精神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丰厚的滋养。从上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事迹中,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综合理解材料,恰当引用材料内容,并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