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罪:罪过)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盾牌)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折断)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权衡,比较) 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D.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惠等哭,舆归营(舆:车)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之有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⑥ 不拘于时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是亦走也
A.①③⑤⑦/②⑥/④/⑧ B.①⑤/②⑥/③⑧/④/⑦
C.①③⑤/②⑥/④/⑦/⑧ D.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3、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B.会论虞常 论:商议
C.出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D.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沛公引兵之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5、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加强自身修养)②失其所与,不知(亲附的国家)
③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只有) ④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⑤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⑥能克终者盖寡(克制,克服)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平均)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⑨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 ⑩顾吾念之(回头看)
A.①③⑤⑦⑨ B.①②④⑥⑦⑧
C.②④⑤⑦⑩ D.①④⑤⑧⑨
6、(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
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
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阅读方式时,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究竟是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还是碎片化阅读从根本上绑架了我们?
材料三: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
对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的人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不断提高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电子深读的意义、策略、方法、路径,养成将浅阅读信息予以系统整理与标记进而深入思考的习惯,或者让他们能够基于浅阅读顺利转向深入的电子或纸本阅读。因此,要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书刊出版传播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由平媒或网上推荐试读,引向纸质或电子深读,然后走向网络分享与共读,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阅读与文化生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的状态;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限量递增的信息也让人们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B.碎片化阅读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
C.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是它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D.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海量的信息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给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当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
C.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导致从根本上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D.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
【3】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讲述的是寻常事物但含义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以宁静的环境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4)《陈情表》中,说到自己成年后生活孤单没有依靠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注]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和戎:指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媾和修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意为本应只是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暗含了对统治者的批评。
B. “戍楼刁斗催落月”融情于景,写出了将士们对边疆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的欣慰之情。
C. “谁知”“空照”这些词语写出了边疆将士渴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愿望落空的心情。
D. “遗民忍死望恢复”勾勒出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图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因留事金,弃疾递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使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帅人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孝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等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至烦大兵翦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诏奖谕之。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B.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C.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D.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筮仕,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亦指初出做官。与“尔卜尔筮”中卜、筮均为占卜。
B.节度使,初为军事统帅,后为地方军政长官,唐初设置,宋初解除兵权。
C.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或大臣巡行所到之处。
D.召对,指的是古时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一心为国,忠贞不二。他一直心向大宋,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他在担任掌书记时,劝说耿京南向归顺朝廷。
B.辛弃疾心有原则,不徇私情。他劝说喜好谈论兵事的义端归顺耿京,但当义端窃京印投敌时,他毅然决然追杀了义端,受到耿京的赞许。
C.辛弃疾年轻有为,勇武过人。他受高宗委托招降耿京,回到海州得知耿京被叛将所杀,他勇闯敌营,在金兵将领酣饮之际缚得叛将而归。
D.辛弃疾关爱黎民,大胆进言。他指出湖湘一带频频出现盗贼作乱与官吏贪财有关,劝皇上应告诫州县官吏用恩惠抚恤百姓,化解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3月15日用一整版聚焦武汉的孩子:“对于武汉城里的孩子来说,这段日子,是忽然长大的日子。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在医院隔离治疗;有的克服困难,坚守书桌;有的用音乐向勇敢者致敬……”
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段经历让你突然长大?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因为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段经历突然长大的孩子?
请以“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