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古希腊雅典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B

1888年汉口城市人口仅18万,至民国初年增至120万,20多年间增长近6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入校读书,30年后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D

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A.A

B.B

C.C

D.D

2、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系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与此同时,唐代的驿站制度健全,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这为公私行旅和商贸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     

A.导致百姓赋役负担大大加重

B.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C.使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D.巩固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3、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间

内容

西周之前

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

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

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

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4、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说:“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已经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已经把资本家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排挤出去,现在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国家和人民公社,这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是有本质差别的”。这表明我国(       

A.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革

C.已经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

D.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6、汉朝重视户籍登记管理。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汉初颁布的“自占书名数令”中有“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卅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的规定。据此可推知,汉初(       

A.户籍制度完备

B.基层管理日趋严密

C.法律极为严格

D.统一局面得以巩固

7、1912 年2 月,有议员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法案,意将南方各省的省官制在北方未独立各省加以实施。南京方面积极推动法案落地,袁世凯则通过强硬态度及灵活的政治手腕,将法案彻底否决。这反映出当时(     

A.维护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B.南北议和促成民国成立

C.实力对比影响政治走向

D.议会斗争推动民主进程

8、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A.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中指出:“美国宪法产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利益集团在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究竟增长了哪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这里的“利益集团”包括(     

①种植园奴隶主   ②工业资产阶级   ③工商业资本家   ④金融资本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近代某条约规定:“中国多添数港、准令通商,屡试屡验,实为近时切要,因此议定,将广东之琼州、潮州,福建之台湾、淡水,山东之登州,江南之江宁(南京)六口,与通商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无异。其江宁俟官兵将匪徒剿灭后,大法国官员方准本国人领执照前往通商。”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11、列宁指出:目前严峻的形势,还有苏维埃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采取迂回的方式。这种“迂回的方式”表现为(     

A.运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B.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C.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D.通过五年计划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2、“质子”从两汉时期开始普遍存在于民族交往中,“质子”的作用在于(     

史料

出处

岁馀,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人质于汉。

《史记·大宛传》

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南匈奴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杜绝了西域地区的叛乱活动                      ②牵制少数民族维持边疆秩序

③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往                      ④增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关系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787年,唐德宗因畋猎走访民户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时丰(丰收),何故不乐?”对曰:“前云(夏、秋两征)之外悉无他徭……徒空文耳。”由此可见,当时(     

A.租庸调制难以继续维持

B.两税法执行不力

C.藩镇割据影响百姓生存

D.人丁税异常沉重

14、“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

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15、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如图)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选用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做工精湛。杯体造型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据此可推断,该玛瑙杯是(     

A.唐代工匠制作而成

B.中西亚国家的贡品

C.丝绸之路文化见证

D.中华民族交融产物

16、太平军所到之处,常在旷地搭高台,然后鸣锣传集军民听“讲道理”。“讲道理”一般会从太平军的纪律、民情、军情等方面入手,讲解各项政策与拜上帝教思想。这一活动(     

A.意在宣传宗教思想

B.是对基层民主的探索

C.丰富了乡约的内容

D.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

17、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在统一之后都建立了君主专制统治。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地区君主专制统治的是(  )

A.《吉尔伽美什》《汉谟拉比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金字塔

C.金字塔、法老权杖

D.《汉谟拉比法典》、象形文字

18、沪菜是江南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以品沪菜为时尚,随后,沪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沪菜的流行(     

A.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

B.表明上海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

D.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9、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他们的户口放在街道,一时又找不到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个体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B.市场经济成为共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社会经济活力显现

20、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1476年将印刷术传入英格兰,推动了文学、宗教、教育、史地类英语印刷品大量出版,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成为“国王的语言”“国家语言”。据此可知,这些印刷媒介(     

A.动摇教会在英国的统治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21、秦简《封诊式》中,将里、伍连称者共二十四处;秦简《傅律》中还记载了里的负责人里典和伍的负责人伍老。下列各项中对“伍”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②其中的民众互相监督③是编排户口的一种办法④是社会救济的专门机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1980年,中央将一部分财政收支决策权力下放给地方各级政府。除了三个直辖市之外,其余各省以及自治区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即按照预先规定的比例或数额,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之间分配收入。这种做法(     

A.扩大了地方政府的金融自主权

B.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

C.配合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有助于城乡经济逐步走向活跃

23、1868年,在为与列强修约做准备时,总理衙门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一大批官员商议铁路事宜。曾国藩认为,无论是外国商人还是中国商人,只要修建铁路都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丁宝桢指出:“此事为害过大,使我之国计民生日耗日削于冥冥之中,不堪设想。”这表明二人(       

A.对近代化道路选择出现分歧

B.与列强“商战”的思想日隆

C.尚未认清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D.强调交通对于经济的意义

24、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26、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措施

战争

 

 

和亲

 

 

机构

 

 

互市

 

 

共治

 

 

 

 

27、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28、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核心思想:“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29、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30、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1、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2、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①:

②:

③:唐朝

判断依据

④:

⑤: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⑥:

⑦:

⑧: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33、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4、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6、材料 自汉武帝至昭帝、宣帝时,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汉宣帝时,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此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为何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之说?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8、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你认为这一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以上两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