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位,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
A.中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政府分工更精细效率更高
C.科举选官官员人数增多
D.相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
2、下表所示为拓跋推寅至拓跋珪时鲜卑民族大事记(部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鲜卑民族的发展( )
时期 | 大事 |
拓跋推寅 | 从大兴安岭、嫩江地区南迁到大泽 |
拓跋诘汾 | 在匈奴故地游牧 |
拓跋力微 | 迁居定襄之盛乐(位于今山西) |
拓跋珪 | 建立北魏,挥师南进,消灭了夏、北燕、北凉儿个政权 |
A.推动了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
B.极大缓和了胡汉民族的矛盾
C.导致了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D.推动了农耕文明的不断拓展
3、两汉创造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对下列著作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史实 | 评价 |
A | 《黄帝内经》 |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
B | 《史记》 |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C | 《汉书》 | 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D | 《神农本草经》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A.A
B.B
C.C
D.D
4、唐朝学者韩愈注重儒家基本理论的建设,借鉴佛家注重禅定修习来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从《礼记》中发掘出相关道德的修养方法。这表明儒学( )
A.主张格物致知
B.具有一定包容性
C.影响佛教思想
D.丧失了正统地位
5、唐朝,安徽泾县的毛笔制作业有了专业制笔作坊,因为宣笔品质优秀,适宜书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所以风行于世,笔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和主要产地。这一现象出现
A.说明泾县的制笔量居全国之首
B.体现政府扶持民间手工业发展
C.反映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D.得益于当时科举制度的推动
6、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7、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大众对孙中山、袁隆平、雷锋等英雄模范的崇拜一度被对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的崇拜所冲淡。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榜样人物的热度逐渐回升。这一回升反映出( )
A.国家建设方针发生了重大调整
B.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8、周恩来总理经常讲,搞外交“远亲不如近邻”,考虑国际关系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把左邻右舍的关系搞好,也就是要亲善四邻、安定友邦。下列外交活动或政策符合上述言论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乒乓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从11、12世纪开始,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启了迁移的进程。即使有法庭明令,但农奴们仍怀揣着获得城镇当局庇护的希望,冲破庄园的各种限制。随着人口流动和农村移民的到来,英国涌现了大约300个城镇。马克思说,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获得解放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这些现象( )
A.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B.促进封建剥削关系走向瓦解
C.强化了英国封建君主的权威
D.提高了庄园农奴生产积极性
10、19世纪中后期,国家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局做出各种努力。下列对相关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 事件 | 主要内容 |
① | 太平天国运动 | 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② | 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
③ | 戊戌维新运动 | 在维新派支持下,光绪皇帝推行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实现了除旧布新 |
④ | 义和团运动 |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某一朝代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此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他在书中称誉“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斯诺在书中赞誉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13、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党政机关共64个,学校54个,军警机关27个,工商团体146个,各界群众共约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14、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人口那样的宏大气魄。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
A.血缘政治已经崩溃
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15、《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讲述了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以下典籍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诗经》 ②《史记》 ③《齐民要术》 ④《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16、“亚述在对外扩张中,不仅是凭借以铁制武器为主要支持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通过恐怖的血腥政策维持其在被征服地的统治,他们对巴比伦先进的制度并不感兴趣”。这说明亚述的统治( )
A.促进了两河流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B.带有一定的落后性
C.重心逐渐转移到尼罗河流域
D.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17、1948年,解放区广泛传唱:“老百姓呀管村庄,讲民主呀爱地方,大家快活喜洋洋。”这是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的歌词,这说明( )
A.土地改革顺应民主政权建设
B.歌曲是政治宣传的新途径
C.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主
D.大生产运动得到广泛开展
18、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端方上奏《请废科举折》: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先停科举。袁世凯的奏折旨在( )
A.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
B.消除传统文化的弊端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借鉴学习西方的长处
19、十六国讲究服饰之美。《抱朴子》曾说,当时冠履衣服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经常突破等级限制。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
B.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C.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南方有胡风化趋势
20、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上海地区近代工业出现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中国近代实现了工业化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21、清朝大事记(部分)。下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 事件 |
1638年 |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
1684年 |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
1762 年 |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
1727—1793年 | 从 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
A.宗藩关系的确立与发展
B.清朝边疆危机的显现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
22、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图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呈现举步维艰态势
B.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
C.少数民族制度建设超越汉族
D.战争成为民族关系的主题
23、下面是某高一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朝代 | 主要措施 |
西汉 | 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
元朝 |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对吐蕃进行管理 |
明朝 | 设立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
清朝 | 在新疆设总领军政事务 |
A.西域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伊犁将军
B.安西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奴儿干都司
C.西域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驻藏大臣
24、《金史》记载:“世宗之立,……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这一盛世反映了( )
A.国家沿用重农抑商政策
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统治
C.当时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D.中央集权统治的进一步稳固
25、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____________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确实创立符合____________需要的新文化。
26、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________,建成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2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_______、_______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1)中国_______战场和_______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_______上和_______、_______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______________,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_______。
28、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_______。
(2)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的指挥下展开_______会战。
(3)中国军队在_______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_______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_______战场取得的_______胜利。
29、首先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_________)、(_________)、厦门;1988年,(_________)。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_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_________)、(_________)、环渤海地区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0、(1)1927年4月12日,________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________任军长。
(3)1971年9月, ________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________被写入党章,2012年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多个方面。
(6)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________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灭亡了波斯帝国。
(7)西欧封建社会的________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8)622年,穆罕默德迁居________,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9)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________王国,4世纪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10)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________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31、宋朝地方设立_______负责监督知州,并设立______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______进行互市交易,________贸易也相当活跃
33、1901年中国与11国签订《________》主要内容有: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2亿两;将北京________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在此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34、同时,新中国取消________在中国的特权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36、清朝巩固东北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专制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据此,明太祖在政治体制上有何改革?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38、“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例子有哪些?
39、(题文)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最终形成了哪两个军事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列强在“一战”后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格局?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三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这个同盟的名称是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美、苏等国在哪一年建立了一个什么组织来共同对付德意日法西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世界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请你设计一条呼吁和平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