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通化高考历史第三次质检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地方自治是北美殖民地时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体制。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年满21周岁的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等。由此可知,北美的地方自治(     

A.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

B.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C.成为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

D.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2、雍正十年(1732),谕令: “川省为产米之乡,历来听商贾贩运,从长江至楚,以济邻省之用……今江浙有需米之州县,望济于楚省”,并严谕“遇有江楚商人至四川贩米,或有四川商人往江楚卖米者,立即放行,不可阻遏”。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B.生产地域互补增强

C.海禁造成粮食短缺

D.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3、如图为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在南门城上的合影以及日军从济南收缴的枪械留影。它们可用于研究(     

A.日本局部侵华的突发性

B.列强对北洋军阀的操弄

C.国民政府北伐的局限性

D.奉系张作霖已退守东北

4、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19世纪末,黄遵宪等提出“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含融万汇,左右群情,载道明德,纪政察民”。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这反映出(     

A.传统文学的功能逐渐减弱

B.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6、1910年,浙江平湖县有一姓高的工场主,他“购置机器数架仿制洋袜,不数年间,其业大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利思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C.清政府实施“新政”

D.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工业

7、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颁布一系列法令,主要有《八月法令》《人权宣言》《教会财产收归国有法令》《赎买封建义务和购买国有土地法》等。1791年9月3日,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法国(     

A.人民推动了革命进程

B.土地私有制度基本瓦解

C.制宪议会是立法机构

D.启蒙思想已经深入民心

8、甲午战争期间,中央政府第一次发行国债,向国内的通商口岸的商号、企业、商人进行借款,因为有利息,被称为“息借商款”,这和过去的战争期间向商人摊派有很大的不同。清政府这一举措

A.保证了战争期间军费开支的充足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可以减少外国银行对财政的控制

D.是对民族商办企业及商人的大力扶持

9、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10、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很多城市都已建有公立公园,这些公园的兴建主体多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慈善家们。而在1870年以后,公立公园的兴建主体则变为地方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这说明(     

A.英国公共休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

B.政府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C.工业化推动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

D.工业革命影响了体育方式

11、《吕氏春秋·审分》中记载: “今以众地者,公作所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实质性问题(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大大提升了生产力

B.封建的剥削方式比奴隶时代更先进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实际所有权

D.当时人们开垦的私田数量越来越多

1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A.维护统治需要

B.中央权力式微

C.主权意识淡漠

D.不谙外交惯例

13、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建设(     

A.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B.得益于市场机制的探索

C.带动了内地同步发展

D.开创出引进外资之先河

14、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15、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下列原则中,属于两者共有的是(     

A.大国一致

B.集体安全

C.全体一致

D.委任统治

16、纵观近代不同时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以原始积累为目的,方式表现为血腥野蛮;19世纪早中期以拓宽市场为目的,方式为炮舰加商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目的,以瓜分世界为方式。形成不同时期扩张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

B.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和手段

D.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影响

17、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这表明当时(     

A.改革开放实践影响人才要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国家高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18、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A.古人类的起源

B.中华文明探源

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

19、金世宗多次提及唐太宗,以唐太宗为楷模。《金史》称赞金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慎守令之选”;金世宗曾对大臣说:担心自己“因一时喜怒,处置有所不当,卿等即当执奏,毋为面从,成朕之失。”比较金世宗和唐太宗,相似之处是 (     

①具有长期治理地方的经验 ②对治乱兴衰有深入的思考

③注重选拔和任用有才能者④鼓励臣下进谏以匡正过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     

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

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21、如下图是中国在1876—1880年间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民间设厂限制的放宽

B.清朝政府的国防建设

C.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22、二战后,赴印度游学的浙江学者周祥光到印度中央政府出版署任职,翻译并编辑多种中文书刊,后又长期担任阿拉哈巴大学汉学系教授。周祥光的这些经历(     

A.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推动了中印两国邦交正常化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23、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     

A.中央王朝严密控制了边疆地区

B.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C.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

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融洽

24、在14世纪的一份拜占庭手稿中,荷马的肖像画呈现出圣徒、使徒、福音书作者的典型特征,穿着束腰外衣和宽松的长衫。这表明(     

A.基督教会对希腊文化的融合

B.基督教会将《荷马史诗》之荷马神圣化

C.拜占庭皇帝利用古希腊文化

D.古希腊文化是基督教会思想的来源之一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26、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措施

战争

 

 

和亲

 

 

机构

 

 

互市

 

 

共治

 

 

 

 

27、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8、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29、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0、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31、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32、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33、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儒学地位

时代背景

孔子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秦始皇

2

4

1

独尊儒术

朱熹

3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34、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治乱兴衰

(1)完成中国古代之乱兴衰表

时代

盛世

乱世

西汉

汉武帝时代

光武中兴

汉末军阀混战

唐朝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清朝

三藩之乱

 

 

(2)用史实说明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3)具体说明处理好哪些方面关系关系决定王朝的治乱兴衰

36、恩格斯说: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3)两次工业革命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

 

37、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向前发展的,危机处理能力既考验人类的智慧,更促进了人类大踏步前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二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8、概述从汉代到清代中外交往的趋势,各自举出一例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传,续也”。“统,绪也”。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摘编自夏锦文《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

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