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白城高考历史第三次质检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地理大发现后,罗马教廷不断发布诏令,授予西班牙等国对已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享有占职权。欧洲国际法学家基于自然资源的丰俭不定和土著缺乏开发能力的双重推断,认定殖民者“发现”后即有权索取、开发。对这些史实认识全面的是(     

A.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世俗力量挑战

B.二者都为西欧的殖民扩张提供依据

C.国际法学家肯定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国际治理体系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

2、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4、自强工业化运动首要关心的是国防。因此,国防和军火工业的发展首先受到关注,紧接着是直接支持军备制造的重工业(煤炭、重机械),纺织厂及其他生产消费商品的轻工业则较晚出现。上述工业化进程

A.借鉴了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

B.使近代民族工业的轻工业基础薄弱

C.是“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主动自救

D.保护了国内消费市场免受外国渗透

5、“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上述史料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律疏议》

C.《元史·地理志》

D.《大明会典》

6、《史记》中有篇幅专门记叙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点,文章中一方面阐明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另一方面认为其末流“博物寡要,劳而少功”,以“累世不能同其学”;同时肯定墨家“人给家足”之道和道家的“立俗施事,无所不宜”。这些观点(     

A.意在强调多元化治国思想的重要性

B.适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潮流

C.促使汉代选才注重公平开放的原则

D.批判了儒家伦理政治化倾向

7、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8、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区域

名称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公元前4世纪前后兴起,

3~15世纪兴盛,

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建筑宏伟,陶器制作精美,

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

阿兹特克

文明

14世纪兴起,

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农业经济发达,都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13世纪兴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道路系统发达。

A.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差距明显

B.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C.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D.美洲文明因缺乏内部交流而衰落

9、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对美国建国史的叙述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建国”和“华盛顿建国”。19世纪中后期,“华盛顿建国”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叙事。到19世纪末,更将其纳入到汤武革命的故事框架,华盛顿甚至被视作“汤武”。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

B.世界视野的不断开阔

C.救亡图存的迫切希望

D.史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10、如表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内对列宁经济政策的研究高潮中的部分述评。这些述评(     

学者

述评

杨承训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形成了以“个人利益关心和责任制为原则”的分配制度

李斌雄

列宁始终立足于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把拯救生产力主体的工农作为政策的关键环节

王元璋

列宁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任务体现为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等四项职能

A.印证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

B.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反映出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人民的共识

D.表明中苏两国外交关系有所缓和

1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他还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由此可见,王夫之(       

A.已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B.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C.首次详尽明确阐述公私关系

D.冲击并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12、1941年,余所亚创作了漫画《消夏图》,图中人物是国民政府官员。该漫画旨在(     

A.抨击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

B.反映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

C.昭示中国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D.强调坚持持久抗战的正确主张

13、1859年6月,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重创英法联军,取得了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咸丰皇帝决定“乘胜议抚”,允许英、法按照新章程纳税,减轻税负,以示“宽大”。由此可见清廷(     

A.军事实力强大

B.华夷观念淡化

C.主权意识增强

D.御侮决心不足

14、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增建交国数变化曲线图。该图反映出我国(     

A.外交成果深受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

B.外交陷入低迷是由冷战结束所导致

C.外交政策制定由世界形势变化决定

D.外交高峰均受“一边倒”方针的影响

15、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16、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总理衙门官员郭嵩森指出,西洋各国与历史上的“夷狄”不可同日而语,“洋人之与吾民,亦类也”。他认为与西洋诸国交往,“朝廷为之瞻顾避就,以为迫不得已与之交接”,但“与西洋交涉已成终古不易之局”。其主张反映出他(     

A.有了初步的反清意识

B.秉持新的世界审视视角

C.力主改变中国的体制

D.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

17、如图宣传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巩固人民政权的运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     

   

①杨根思   ②罗盛教   ③杨善洲   ④雷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18、“安史之乱”以后,自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到回鹘西迁前的80年间,回鹘向唐王朝输出马匹上百万,唐王朝回赐丝绸2000万匹以上。回鹘购得的丝绸除少量为贵族使用外,大部分向西运输到大食、印度,甚至辗转运销至罗马。由此可知,唐朝时(     

A.回鹘在草原丝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回鹘垄断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贸易

C.大量马匹输入加强了唐朝中央集权

D.唐朝皇帝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19、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20、程颢、程颐认为宋代是“以法把持天下”,而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法”本身,并进一步阐述道:“善言治天下者,不患法度之不立,而患人材之不成。善修身者,不患器质之不美,而患师学之不明。人材不成,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二程的这一观点(     

A.印证人治社会的根本矛盾

B.着重阐述了礼法结合的必要性

C.意在扩大理学的社会基础

D.利于推动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21、在唐朝,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在《唐律·斗讼》中规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绞。”这说明唐朝法律的特点是(       

A.轻罪重罚

B.司法独立

C.援礼人法

D.公正无私

22、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23、阅读198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1965年为100)变化情况表。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苏联

整体

俄罗斯

高加索地区

立陶宛

(波罗的海沿海)

中亚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168

158

195

204

225

253

265

A.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

B.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C.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

D.斯大林模式受到猛烈冲击

24、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了当时(     

A.南书房地位重新提高

B.清代官吏俸禄来源多样

C.君主专制的高度集权

D.清代吏治管理混乱不堪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6、“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学习提纲:

分散

性的

世界

1、古代东方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

(2) ①

 

 

先后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走向整体性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

2、 ④

(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经济全球化启动

2、 ⑥

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3、跨国公司建立

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27、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28、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核心思想:“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29、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儒学地位

时代背景

孔子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秦始皇

2

4

1

独尊儒术

朱熹

3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30、西欧封建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制度设计和后果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A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B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3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回答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1:   图2:   图3: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32、背景

(1)历史传统:英国有着悠久的___________发展史,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2)革命结束:1688年的“___________”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签署文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__》,经英王签署正式成为《权利法案》。

33、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34、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观点一

观点二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00年

1917年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7、概述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

 

38、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39、“新”的内涵

中新社东京(2009年)12月11日电:“日本十一日在京都著名古刹清水寺公布惯例的‘今年的汉字’评选结果,‘新’字当选”。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纪末的一次改革还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