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1940年创作的《木兰还乡图》年画。此画的上面是题跋: “此图为海上十大艺人精心妙手所合绘,制作精美,用意深长,洵为当代美术画片之杰构。”中间是木兰胜利归乡的场景,红缨枪上的“花”字旗随风飘扬。该画创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传统文化
B.激发民族精神
C.巩固统一战线
D.提升女性地位
2、下图是二里头都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二里头文化( )
二里头都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A.手工业与农业已分离
B.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C.城市建设有规划布局
D.早期国家机构完善
3、《卜辞通纂》第十九片甲骨上刻有“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此片甲辞可实证商代( )
A.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历法
B.各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C.已经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D.奴隶社会阶级压迫深重
4、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死伤及经济损失,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共同处理纠纷,以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于1920年正式成立。国际联盟能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一战的教训
B.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C.美国的提倡
D.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
5、1893年“非洲民族主义之父”布莱登提出了“非洲个性”思想:“欧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陆渗透,非洲人应抵御这一渗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欧洲人就是欧洲人。”这一思想旨在( )
A.争取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否定“欧洲中心论”
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
D.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
6、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
7、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土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围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8、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迹中,部分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斧钺以及用于祭祀的琮、璧等。陶寺遗址中,大型墓葬只占1%;中等墓葬占10%左右;小型墓葬则占有80%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较严重
B.王权与神权已经紧密结合
C.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会分化
D.阶级矛盾与对立十分突出
9、地理大发现使得西班牙的国库充盈,西班牙人组建了一支史无前例的“无敌舰队”。由于在海面上无法与西班牙争雄,所以即便是身为欧陆霸权的法国也不得不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缴纳重税。除了交税之外,往来两地的法国商船还不得不承担海盗、风浪和运输成本的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开始考虑挖掘一条直接连通比斯开湾与地中海的水路,由此修建的运河是(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约塔运河
D.米迪运河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采用“和平”的方式放弃了在亚洲的“财产”,如1947年同意印巴分治等。其做法反映出( )
A.英国政府大力推行利他主义
B.英国意识到自身实力的衰落
C.非殖民地化已成为大国共识
D.西方国家开始反思殖民罪恶
11、《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12、19世纪70年代,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实验室在德国广泛推广,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之后美日等国纷纷效仿。德国企业实验室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B.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形成了知识经济增长模式
D.开启了经济持续繁荣的时代
13、下表是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期间 | 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 |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
14世纪后半期 | 17.19 | 58.17 |
15世纪前半期 | 10.84 | 92.22 |
15世纪后半期 | 16.35 | 61.16 |
16世纪前半期 | 20.19 | 49.52 |
16世纪后半期 | 23.00 | 43.48 |
17世纪前半期 | 32.19 | 31.07 |
A.税收制度变化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经济重心南移
D.人地矛盾日渐缓和
14、儒家礼乐文化的内容本质及传承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据此可知,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为( )
A.秩序、和谐
B.自由、民主
C.和平、发展
D.法治、富强
15、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不稳定国家的“代名词”;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用中性的“南方国家”代替“第三世界”一词;21世纪初,“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热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衰落的过程
B.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国际格局
C.全球化浪潮冲毁了各区域集团组织
D.国际社会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论”
16、1939 年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该决定意在( )
A.强调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
B.凝聚共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C.践行“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原则
D.传播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17、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陶寺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在夏之前,有专家认为它是帝尧的都城,拥有文明起源及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发现墓葬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没有。下列关于陶寺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 ②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③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房屋建造的样式为干栏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国掀起政治学习的高潮。各地创办了各种短期的政治大学或训练班,帮助知识分子建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短期内,有20余万人人学了这类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习主要是为了( )
A.提高知识分子理论素养
B.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C.贯彻和落实“双百”方针
D.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1950年中英建交谈判开启,中方提出英国必须先和国民党集团“断交”,但英国执意保留在台领事馆,谈判未果。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达成代办级半建交方式的外交关系。1971年,英国提出重启谈判,双方商定第二年升格为大使级关系,英国撤销在台官方机构。上述历程反映了( )
①中国坚持“一边倒”方针 ②中国外交的务实性与原则性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和扩大 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二里头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材料说明二里头遗址( )
| 稻米 | 粟米 | 黍米 | 合计 |
颗粒数 | 14768 | 13883 | 2248 | 30899 |
千粒重(克) | 16 | 2 | 7 |
|
折合克数 | 236.288 | 27.766 | 15.736 | 279.79 |
粒数占比 | 47.8% | 44.9% | 7.3% |
|
重量占比 | 84.5% | 9.9% | 5.6% |
|
A.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21、朱德在中共七大上作报告称:从全民总动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积极打击日寇出发,从团结军民、团结官兵出发,从团结一切友军出发,从积极打击敌人增强自己的战略战术出发,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中国人民的抗日的军事路线。这条军事路线( )
A.推动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B.服从于整风运动后的组织路线
C.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贯彻了毛泽东政治建军的思想
22、武昌起义后,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安格联宣称:“采取某种方针确保关税不致为革命党用作军费,并留供偿还外债……关税暂时由总税务司或领事团保管。”后海关净存税款由上海税务司按期偿还各国外债,数额巨大,时人惟有叹息而已。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①首开中外协定关税的恶例 ②英国控制海关破坏辛亥革命
③保障列强资本输出的收益 ④国民政府完全实现关税自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入选。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
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
2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有文章评价某朝制度:在兼顾大一统和因俗而治方面做得较为成功,既没有因为强调统一,实行一元化管理而引发地方反抗,也没有由于因俗而治、照顾地方情况而导致分裂。该制度是( )
A.秦朝的郡县制度
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C.清朝的改土归流
D.汉朝的刺史监察制度
2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26、“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学习提纲:
分散 性的 世界 | 1、古代东方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 (2) ① |
先后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 ||
走向整体性的世界 | 1、新航路开辟 | ③ |
2、 ④ (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
3、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 ⑤ | |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经济全球化启动 |
2、 ⑥ | 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 |
3、跨国公司建立 | 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
2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28、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29、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0、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31、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32、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34、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5、如何评价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探索即开始于1979年参加WHO的基本药物行动计划。1992年,我国颁布了《制订国家基本药物工作方案》确立了基本药物的遴选,其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基本需要。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协调医药发展的重要手段。2007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使用和价格管理的通知》,试行基本药物定点生产和单独定价的政策,并通过将药品价格印在药品最小包装盒上来规范流通环节。
——摘编自《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渐进主义改革框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9—2007年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地区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持,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材料二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
——据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38、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39、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