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是诗人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律诗,甲诗侧重描写战争场面,乙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甲诗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C.乙诗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D.甲乙两诗都仅从视觉角度,使用了“旗”和“鼓”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忠君爱国的情感。
2、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2分) ( )
A、原句: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真是一个奇迹。
改句: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难道不算奇迹?
B、原句:邪恶势力扩张,就是正义力量的削弱。
改句:正义力量在削弱,不正表示是邪恶势力在扩张吗?
C、原句:如果不去求助于政府,人民又去哪儿寻求帮助啊!
改句:不去向政府求助,人民能去哪儿寻求帮助?
D、原句:漂泊在外的游子,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乡。
改句: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时无刻牵挂着家乡。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抒情 比喻 拟人
B. 证明 拟人 比喻
C. 叙述 拟人 比喻
D. 描写 对偶 拟人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阐述一个道理。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柳永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D.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楹遣心二首(其一)①
(唐)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诗人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②轩楹(yíng):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甲】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B.【乙】通过描写,展示出一副诗人在长期战乱环境下,年老、衣衫单薄破旧、屋漏的生活画面,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甲】中间四句承“眺望”而写景物。视角由远而近,由下而上,描写动静相宜。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树木花朵是近景,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
D.【乙】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希望得广厦,使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实与心理的矛盾描写,正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甲)诗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所展现的画面。
【3】【甲】【乙】两诗都是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甲)诗大约写于761年草堂初建的春天,(乙)诗写于公元761年的秋天,风雨破屋之后。请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所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③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④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⑤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⑥月色入户,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默写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描绘,也有对普通战士的细致入微的刻画。
B.斯诺说:“整个国家走上了征途。”这句话在《长征》中出现过,这一事件是红军“反围剿”失败后,进行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
C.《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开头重点介绍了刘志丹的革命生涯以及开创陕西苏区的经历。
D.《飞向太空港》是一部报告文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是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性格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
文段中的“他”真实姓名是______________,“他”走向革命的一个事件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_____________”。
8、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利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一言半语的苛责,便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诗歌朗诵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注:玛丽·居里,人们常称她为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
【1】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寻求现实的人”跟“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写到“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谈谈你如何理解课文《美丽的颜色》中“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本篇文章,你眼里的居里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以“拥抱转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⑶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