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B. 年少的季羡林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无法实现。

C.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D. 刚才吓唬她的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

 

2、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3、结合语境,下面加横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很普及,许多普通百姓在上面发送的各种搞笑视频,真令人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B.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徜徉在黄海森林公园,领略自然之美,真是怡然自得

C.2015年11月3日,法国巴黎发生的爆炸袭击事件让世界反恐联盟变得炙手可热

D.《舌尖上的新年》,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士兵的光辉事迹。

D.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三、链接中考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1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山水无言,社长小相想要带我们去体会自然界的万千美好。

跟随①_____(填作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感受了“②_____,落英缤纷”的自然之美;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③_____,④_____”的雄伟气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河边“⑤_____,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在《蒹葭》中,我们体会了追求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_____,⑦_____”的道路之难。在王勃《⑧_____》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⑨_____,⑩_____”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南开大学是天津得到美国教会支持的一所大学。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

《红星照耀中国》

【乙】

然而,不管如何困难,要想知道我所渴望知道的事情,我就必须进入到这种可怕的蜂群里,而且,必须在那里站上几个钟头,必要的时候,甚至是一整天的时间。

当我看到它们一个个如此兴奋、充满激情的时候,我便自然而然地猜想到,驱使这些有生命的小动物如此忙忙碌碌地工作的原因,一定是饥饿,也只有饥饿才能让它们本能地不辞辛苦。

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恰恰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昆虫记》

【1】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这部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甲】文段的“他”指的是毛泽东,他是个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的人,选文中“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

C.【乙】文段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D.【乙】文段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昆虫的世界,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2】结合甲文联系原著,谈谈你对文题“红星照耀中国”的理解。

【3】说说你从【乙】文三个选段中得到的生活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

坦然走过乞丐

毕淑敏

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

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的钱只够两人回家的路费)。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着脚的地方,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

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

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你没看到人们都绕开你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从地面抬起出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太,给几个小钱……

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分币。进入地铁,找到站内的工作人员,她说:通道上有个乞丐,妨碍了交通,请你们敦促他走开。

我无声地看着这一切,心想不给钱尚能理解,比如恰逢心绪不佳,无有余力关顾他人,但找了公安驱赶老丐,是不是也嫌过严?忍不住替她找理由,说:我看到报载,有些乞丐骗吃骗喝,白天在街上乞讨衣衫褴褛,下了班之后,西装革履地下馆子。有的干脆以此为业,几年下来,居然在乡下起楼造屋成了当地首富。想你一眼看出那乞丐正是这路人等?

朋友笑了,说我:哪有这份神功。你说的那些事例我也在报上看过。具体到这位老人,没有证据,我们不可以随便怀疑。我疑惑道:既然你不认为他是坏人,为何不施舍?

朋友道:可我也不能判断出他是否真的贫病无依,难以自食其力啊。

我说:这却难了。每个人在掏腰包施舍之前,难道还要雇个私人侦探,一一查访乞丐们的收入情况吗? 朋友正色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为难之处。农耕社会,谁个穷谁个真无助,十里八乡的人都心里有数。进入信息社会了,人员大量流动,我们知道火星几日几时几分大冲,一般人却无法掌握乞丐们的真实背景。我说:那怎么办呢?有些乞丐挡住你的路,展示他们的残疾和可怕,吓得你不得不扔钱。几个人同行,若你袖手而过,就显出小气和不仁,压力也挺大啊。

朋友说:我是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你给了一点钱,他就叩头,他靠出卖尊严得到金钱,你收获了廉价的欲望满足。你的那几个小钱,是不配得到这样的回报的。他轻易地以头触地,因为他已不看重自我。那种靠展示生理恶疾,压榨人们的感官,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逼迫。利用丑恶博得金钱,古来就被称为恶乞,被人所不齿。如果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助长了不良之风,不正与你善良的愿望相悖吗!

我听得点头,又问:那我们如何施舍呢?

朋友说,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它要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

从那以后,我可以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

【1】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自然段 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一句的含义。

【2】自然段划线部分描写老乞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朋友不给老乞丐施舍的理由有哪些?

【4】联系全文,简述你对坦然走过乞丐这种做法的看法。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独特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野,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

请以“家乡的秋天”为题,认真构思,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