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D.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C. 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他的成见,这次会议对于他的整个团队很重要,他希望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够参加。
B. 如果失去了顽强的意志,困难就会给你戴上枷锁。
C. 阿华将一支廉价的香烟点在遗像前告慰死者的亡魂,在香烟熄灭之时,自己也躺在腐叶上行将就木。
D.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正当骆先生声名如日中天之时,他忽然隐入沉寂中。
4、文化积累——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论语》。
B. 司马光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C.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
D.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
5、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① 渡荆门送别
〔唐〕孟浩然 〔唐〕李白
我行穷水国②,君使入京华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卧闻海潮至④,起视江月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永嘉江:即瓯江。流经永嘉的一段称永嘉江。崔国辅:清河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山阴尉,后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②穷:终。水国:江河纵横地区,此指江浙一带。③京华:即京都,指长安城。④卧闻海潮至:古时瓯江河床低,海潮常至青田县城外,有时涨至海口。
两首诗写的都是诗人“舟行江上”,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情感的异同。
6、根据上下文句默写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国破山河在, __________________。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
(7)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 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 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是谁?
(2)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哪三本?
(3)在斯诺笔下,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阅读下列群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壁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那日,微雨,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千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③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④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⑤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万水千山行遍》,有改动)
冬日香山
梁衡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另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白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本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将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祸。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⑤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选自《万水千山行遍》,有改动)
【1】阅读以上文章,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雨中明月山》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游览的地点依次为“山门、山谷、一石观景处、吊桥、石室”。
B.《冬日香山》多处以冬日的香山与过去春天、夏天和秋天来时的香山比较,作者更爱前三季的香山。
C.两则游记都提到了文学家苏轼,前文表达了对明月山的竹的喜爱,后文则是对冬日香山虚静的喜爱。
D.两文中二山各有特点,前者云雾倏忽、奇峰飘忽,后者山石奔突、松柏连理、硬骨铮铮、正气浩浩。
【2】请选择下列写景句子中的一句,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雨中明月山》)(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将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冬日香山》)(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下列句子都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章句子 | 表达方式 | 作用 |
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雨中明月山》) | ①______ | ②______ |
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冬日香山》) | ③______ |
【4】寒假,乐乐到北京游玩,见到了导游小美,小美打算推荐乐乐游香山,请根据《冬日香山》的内容,帮小美撰写一则推荐乐乐游香山的短信,80字左右。
9、朱德在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说,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自己与因难做斗争的经验。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时写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增加勇气了。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会有那么一些人,教给我们经验,给我们以勇气,激起我们心中的那股劲。
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您激起我心中的那股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