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簌簌(sù) 踌躇(zhú) 奔丧(sàng) 唾手可得(tuò)
B. 栅栏(zhà) 蹒跚(pán) 颓唐(tuí) 懵懵懂懂(méng)
C. 讪笑(shàn) 盈眶(kuāng) 陨石(yǔn) 喋喋不休(dié)
D. 叱骂(chì) 隘口(ài) 忸怩(ní) 立锥之地(zhu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奔流(bēn) 彷徨(páng) 缄默(jiān) 戛然而止(gá)
B.颠簸(bō) 寒噤(jìn) 追溯(sù) 强词夺理(qiǎng)
C.苍劲(jìng) 卑劣(lüè) 蛮横(hèng) 相辅相成(fǔ)
D.蠕动(rú) 瞭望(liào) 萦绕(yíng) 目空一切(kōng)
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超过即时通信。
①一方面,短视频的兴起以生动形象的片段性呈现,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
②正因如此,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
③另一方面,短视频通过拍摄、观看和点赞、评论等行为,加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
④也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冗杂(rǒng) 亢奋(kēn) 恬静(tián) 阡陌交通(mò)
B.缄默(xián) 龟裂(jūn)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欺侮(wǔ) 蓦然(mù) 行辈(xíng) 销声匿迹(nì)
D.迁徙(xǐ) 怅惘(wǎng) 追溯(sù) 大彻大悟(chè)
5、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②
王濬③楼船下益州,金陵④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⑤,一片降幡⑥出石头⑦。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著名的军事要塞。②刘禹锡,唐朝诗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③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就王濬造大船,出巴蜀。④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⑤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⑥幡:旗。⑦石头:指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从体裁上来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B.开篇以史事为题,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 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畏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C.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最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不敌东吴大军,在吴主的营门前举起了降旗投降。
D.尾联直写“今逢”之世,再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2】“人世几回伤往事”,清代严复认为此句极妙。请简要概括诗人所伤何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理解性默写。
(1)文章中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拟人手法写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
(5)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7、名著阅读。
《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____”。作者是____(国家)____(作者)。在作者的笔下,____像个吝啬鬼一样,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而被毒蜘蛛咬伤的____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8、童画
钟小巧
①学校后门的不远处,有片菜地,绿油油的,漫无边际。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时候是那里供应的。我经常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嫩绿的青菜,突突突,从后门进来,直达饭堂。饭堂就在美术室窗外。我教的这些小学生,画画心不在焉,窗外稍有响动,目光就飞出去了,我只好把他们的目光一一叫回。
②有一天,我正让三年级学生自由画“理想家园”,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来了。除了突突声,还有歌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乍听,以为是车上的音响播放的。再听,却听出歌词不清晰,歌调也不准确。学生们笑成了一锅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蹿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像极了风中小树。他听到这边吵闹,便扭到窗下。两条蚯蚓似的鼻涕正好从鼻孔爬出来。他吸溜一下,“蚯蚓”钻进去了;不一会儿,“蚯蚓”又爬出来,他又吸溜一下。如此三番,待“蚯蚓”快爬到嘴巴时,他吸溜不住了,干脆用衣袖切断。黏糊糊的“蚯蚓肉浆”粘在脸蛋上,很快形成“鱼鳞片”。学生们尖叫,有的吐着舌头扮鬼脸,有的低头弯腰做呕吐状。城里学校的这些孩子,衣着光鲜,脸蛋白净。反差太大了。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时的农村,小孩兄弟姐妹多,感冒了就任鼻涕流,让时间去治愈,大人没钱也没时间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吗?怎么不上学?他父亲为什么带着他送菜?他母亲呢?……我越想越来气,好一阵劝说,才把“神兽”们的心思赶回“笼”。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学生的不友好,便躲在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瞄向学生的画板。我的心被那______(A.羡慕 B.惊奇 C.卑怯)的目光戳了一下。
③第二天,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突突突地来了,但没见小男孩,只见到他的父亲。小男孩的父亲来美术室找我,毕恭毕敬地递给我一张画,说:“我儿昨晚画的,让我交给画画老师。”他接着又说:“我儿读二年级了,昨天感冒,上学要去江对岸,太远了,我担心这娃感冒加重,就没让他去上学,带着来送菜。他说昨天看到你们画‘理想家园’,他也画了。”听其口音,是外地人。我问:“来广东多久了?”他咧嘴一笑,挠挠头:“快十年啦,一直在这里种菜,小孩都是在菜地长大的,他很小就爱在地上乱涂乱画。”我认真看了看画。画里是一片绿色的菜地,菜地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棚旁边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池塘边有个人在钓鱼,有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看鸭子嬉戏。最醒目的,是歪歪扭扭写在高楼上的字:理想家园。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不是惊喜。说实在话,这画不咋样,画上写的是理想家园,应该是现实家园吧。
④我决定去那片菜地看看。说来惭愧,来这里教书十多年了,我从未走近那片菜地。我倾心的,是学校前门的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周末,我约同事去户外运动,骑车顺路到菜地看看。从学校去菜地,是水泥路,满眼皆绿,神清气爽。进入菜地后,变成土路,有点颠簸。接近一个工棚时,我们被一只狂吠的狗吓住了。正要转头逃离,一个小男孩跑出来,喝住狗,并向我们招手,怯怯地叫声老师。他就是那幅童画的作者。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就一个简易工棚,周遭都是青青菜蔬。
⑤小男孩进棚去了,一会儿提着个生了锈的水壶出来,要倒茶给我们喝。同事见状慌忙上前阻止,说我们随身带饮料了。这时,听见棚内有人问:“才才,谁来了?”“妈,是老师。”小男孩放下水壶,应着转身就要进去。一个女人坐着轮椅出现在门口。我们惊呆了。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原来爸爸有机会钓鱼、妈妈能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11月3日,有删改)
【1】请围绕“童画”梳理小说情节,根据提示将图表补充完整。
【2】根据你对本文的情节或主题的理解,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②段横线处,并说明理由。
我的心被那______(A.羡慕 B.惊奇 C.卑怯)的目光戳了一下。
【3】朗读时的重音,有时是要强调重点意思,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种特定感情。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第④段画线句子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并简述理由。(至少选择两处)
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就一个简易工棚,周遭都是青青菜蔬。
【4】文章第②段极尽笔墨描写小男孩的不讲卫生,邋里邋遢,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9、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幸福,拥有亲情,拥有友情,拥有健康……有时我们也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拥有一次独特的挫折,拥有一段艰辛的生活,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未必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选填的“幸福、亲情、友情、青春、健康、艰辛生活……”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④字数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