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你们在更广的范围内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A.文段中加点的“在”和“只”都是副词。
B.“语文学习”和“搭建了一种资源”都是偏正短语。
C.“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这个句子中,“你们”做主语。
D.“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这个句子的语序合理。
2、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密的树林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大的厂房。
B.在娱乐圈销声匿迹两年之久的张韶涵,最近带着他的电影新作《影子爱人》走进观众的视野。
C.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使自己获得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名(lì) 不逊(xùn) 溃退(kuì) 油光可鉴(jiàn)
B. 咆哮( páo) 揪紧(jiū) 畸形(jī) 正襟危坐(jīng)
C. 粗糙( cāo) 滞留(zhì) 骤雨(zhòu) 杳无消息(yăo)
D. 湛蓝( zhàn) 由衷(zōng) 发髻(jì) 广袤无垠(mào)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天末怀李白①(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④魑魅:(chīmèi)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乙】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凄凉的意境。
C.两首诗在内容上都与李白有关,【甲】诗主要写李白途中所见所闻,【乙】诗主要写杜甫在天水怀念李白。
D.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甲】诗借江水抒发怀念故乡之情,【乙】诗借秋水抒发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2】两首诗的颔联都很有意蕴,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甲】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或【乙】诗中“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所写的内容和写法。
6、古诗词整理。
诗名与作者 | 默写名句 | 赏析名句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_______ |
《赠从弟(其二)》刘桢 | (2)_________,________。 | 诗句以风声之“盛”衬托了松枝之“劲”,表达了对松柏刚劲品格的赞美之情。 |
《春望》 杜甫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3)_____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4)______,________。 | 点出主旨,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报效朝廷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浣溪沙》晏殊 | (5)_______,_______。 | 将繁华易尽的无奈与旧识重来的欣喜等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融于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的景物中。 |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著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特点的师者形象。请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其师者形象。
①朱赫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动听的声音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__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这篇新闻特写主要通过描述哪两个场景来报道消防队救助老妇人事件?请概括回答。(要说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结果)
【2】文中第二到第六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消防队员与老夫人的对话,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中划浪线的“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4】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5】本文结尾,人们为什么说:“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9、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文。
A.思想、感情 、态度等,用言语、行为显示出来,即为“表达”。把爱表达出来,你会被更多关爱包围;把幸福表达出来,你会感受更多幸福;把失意表达出来,你会获得真诚帮助……勇于表达,善于表达,成长更顺利,生活更美好。
请以“ 需要表达”为题写一篇文章。
B.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的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