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B.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使兰州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C.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D.各种各样的“抢红包”活动吸引成千上万民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新鲜、刺激。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这篇小说,记叙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B. 《老王》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和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C. 《说“屏”》这篇平实的说明文,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
D. 《奇妙的克隆》这篇科普文章,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给人类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段接得天衣无缝。
B.当娓娓动听的乐曲从音乐教室传出时,我的脚步戛然而止。
C.四月,盐城荷兰花海的郁金香进入了盛放期,美得令人叹为观止。
D.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会豁然开朗。
4、下列语法知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中加点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副词、名词、形容词。
B.短语“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怀好意”的结构类型依次是偏正、主谓、动宾短语。
C.句子“杨林一上午总担心这件事情做错了。”的宾语是“这件事情做错了”。
D.句子“整台晚会的设计方案由团委书记定夺。”的主语是“团委书记”。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颔联中的“争”和“啄”写得极为生动,请做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请用课文原句填空:(每小题1分,共7分。
①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② ,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③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④《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⑤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洞庭湖气势阔大的名句是:
, 。
7、在《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活动中,同学们对周恩来、彭德怀、朱德这三位作者重点采访记录的人物展开了探讨。
(1)请你根据下列文字描写,判断人物,将人名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________。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
②_________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富于逻辑,讲究实际经验。在南开期间(我从他的一位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经常饰演旦角。我在百家坪见到的这个留着胡须的冷峻的硬汉,身上却没有丝毫柔弱的气息,但是他确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和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了红色中国的头号外交家。
③________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他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
(2)你参与完成其中一份“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请你参考示例,从以上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红军将领参加革命的原因”专题探究卡 | ||
红军将领 | 成长过程中的相关事件 | 参加革命的原因 |
毛泽东 | ①看到因饥荒“造反”的百姓被害。 ②阅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 | ①经受过苦难;同情百姓疾苦,不满社会黑暗;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接受进步教育,受到进步书籍、人物的影响。 |
我选择 | ① ② | ① ② |
8、背着月亮的母亲
①正在做梦的时候被奶奶推醒。迷迷糊糊中听奶奶说:“还不快起来追你妈去,这深更半夜的,她一个人上山怎么放心?”我睡意未消,半睁半闭着眼睛嘟哝着:“怎么啦?”
②奶奶拍了我一下,催促我快点。她把衣服递给我说:“半夜起大风你妈听到了,就想到山南松树林里定是落了不少的松丫毛,睡不着,便背着竹筐上山了。”我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生产队按工分量分粮草,家里就母亲一个人出工干活,秋后分的稻草盖屋都不够,哪有多余的草烧锅?松丫毛是最好的烧锅料,既出火,又经得烧,一竹篮松丫毛抵得上一大堆稻草,所以许多人眼睛都盯着山南这片松树林,母亲更是不睡觉也要抢这个先。
③月光果然很好,照着路面白银银的,路面看得很清楚。母亲见我跟着跑来有些意外,也没有叫我回去,只是问我:“冷吗?”“不冷。”我立即回道,生怕母亲会冒出什么不让我去的话来。
④跟在母亲后面,我不停地把松丫毛往竹筐里摞,每摞完一堆就拖着竹筐走向下一堆。浸着秋凉的松丫毛有些寒手,还有些滑,稍不小心就会从指间溜掉。母亲叮嘱我说:“小心点,慢慢摞,别让松丫毛戳了手。”我嘴上应着说没事,心里却感叹母亲心细。其实这松丫毛还真有些扎手,跟针一样,稍不注意就被戳得生疼。但我不说,戳了也忍着疼,装作没事一般。我是怕母亲心疼我,不能专心刮松丫毛。
⑤我也提醒母亲,说你也小心点,别滑倒了。母亲远远地回我话,说不要紧,没事的。可话音未落,她就“哎呦”一声,疼痛的声息直直地传来,惊得我浑身一颤。我赶紧跑过去,一边跑一边颤颤地喊:“妈,你怎么啦?”
⑥母亲一手拿着箍子,一手捂着左半边脸,虽然不再喊出声,嘴里却仍旧“噬噬”吸着凉气,一副疼痛难忍的样子。我连忙扶住母亲的胳膊,急切地问:“妈,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戳了?”母亲把捂脸的手放开,扭头引着我的视线看身旁的一棵松树,指着一根树权说;“哦,不要紧,现在不疼了。”我说:“还不要紧,戳到眼睛就糟了,多危险。”我拿过母亲手中的箍子,拽着她说:“妈,我们回去吧,竹筐已经满了,再刮就装不下了。”
⑦母亲吁了一口气,朝竹筐那边望了一眼,问:“满啦?”便拖着重重的脚步随我走到竹筐边。月亮还在树梢上冷冷挂着,清亮照下来,照着我和母亲把竹筐的绳索捆好。母亲把拖把子插在竹筐的绳结下,弯下身子准备一个人背。我拽着艳把子说:“妈,我们俩抬吧。”母亲说:“松丫毛不同于稻草,很重的,你能抬得动?我说:“在家粪桶我都抬得动,还抬不动这筐松丫毛?”母亲笑笑说:“抬粪桶是在平路上,好走,这是在山上,空身人走,遇到陡坡都怕跌倒,要是抬一筐松丫毛,你小小年纪怕是一步都挪不动的。这样吧,你也别甩手,跟在我后面,遇到难走的地方你就扶我一把,防止我跌倒。”我只好依了。
⑧母亲很吃力地背着一筐松丫毛艰难地朝山下走着,脚步移动很慢,沉沉的脚步声被风吹散,好像不是响在地上。我紧紧地跟在母亲身后,不时地用手拽住竹筐,生怕母亲脚下踩空或是被什么东西绊着滚下去。真的有几次母亲踉踉跄跄眼看着就要跌倒,可最终还是撑着身子稳稳站住了,惊得我一身又一身的冷汗。
⑨我看看母亲,又看看天,觉得母亲背着的不仅是一筐沉沉的松丫毛,还有一轮沉沉的月亮和一家人沉沉的生活。
(作者:张恒,选自《意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A__________跟上母亲,母亲意外一→B____________ →意外受伤,担心母亲→C___________紧随身后,协助母亲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4】本文的标题“背着月亮的母亲”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9、春天的风是有滋味的,其中包容着花的香;秋天的雨是有滋味的,其中蕴含着思念的苦;书是有滋味的,有人说“最是读书滋味长”;生活是有滋味的,酸甜苦辣样样都得品尝……品味多彩的人生,就是在感受生活丰富的滋味。
请以“______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全,抄在答题卡上。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