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具体内容是

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956年,为促进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毛泽东提出了(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百家争鸣辞旧迎新 D.百家争鸣包罗万象

3、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年、1949年、1979年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4、图片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三个阶段中国国际地位的特征。导致国际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思想解放的程度

C.国防科技的水平

D.综合国力的高低

5、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6、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一大

C.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八大

7、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④大庆油田建成

⑤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④⑤

8、下边阅兵中受阅的方队所属的部队是(     

A.海军

B.空军

C.战略支援部队

D.火箭军

9、“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与“两弹一星”有关的人物是

A.袁隆平、华罗庚 B.杨利伟、翟志刚

C.莫言、路遥 D.钱学森、邓稼先

10、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即将到来,其目标是

A.全面深化改革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1、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建国后珍贵的历史图片,根据图片内容,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外交战线硕果累累

C.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D.民主政治发展演进

12、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5.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D.改革开放

13、下图是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4、“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①扩大军队规模

②增加军队数量

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走科技强军之路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有人用“开始与发展(1972.2~1974.8)→推迟与曲折(1974.8~1978.1)→最终实现(1978.1~19791)”来概述中国与某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据此判断该国是(  )

A.苏联 B.朝鲜 C.美国 D.日本

16、下图是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12月报道的消息。它客观反映了日军在中国进行灭绝人性的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7、《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A.毛泽东

B.习近平

C.邓小平

D.周恩来

19、201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下列节日与“天安门”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青年节、建军节 B.建党节、国庆节

C.青年节、国庆节 D.端午节、中秋节

20、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

A.1952年底 B.1954年初 C.1955年底 D.1956年底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有: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____;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

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①互相尊重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②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不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年秋,在________的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2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______ 》,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4年,颁布《 ______ 》,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5、全方位外交: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________、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6、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是________。屠呦呦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7、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人物

(1)新中国首任解放军总司令——

(2)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4)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中共领导人——

28、在中国、缅甸和印度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周恩来提出的_____________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29、____________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30、(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新宪法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_______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下图中的农业科学家_______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改革开放后,为了振兴科技和发展教育,我国先后实施了“_______计划”和_______战略。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全国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后,我国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谁?这一理论在哪一次会议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哪一思想也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请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32、回顾过去,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中美关系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必须坚持什么原则?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当前,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不利因素?(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33、邓小平曾说过:“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请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的曲折发展,回答以下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确立了什么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是?这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什么制度?

(3)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哪一次会议才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省肥西县和凤阳县的包产到户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0年》

材料二  和平解决台湾问題,可以采取独特的糢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

——邓小平(1981年8月26日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的讲话)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支持“包产到户”做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的构想,并指出这一构想首次成功实践的例子。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伟人邓小平有哪些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