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起义

3、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合作化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国有企业改革

4、王娜同学从百度引擎中输入了“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字眼,那么可以搜索到的网页可能是(       

A.经济特区

B.经济开放区

C.经济新区

D.沿海港口城市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美建交 ②中日建交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苏建交

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6、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是在下列哪一城市举行的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哪三个国家倡导推行的?

A. 中国、印度、缅甸

B. 中国、印尼、越南

C. 中国、印尼、缅甸

D. 中国、泰国、印度)

8、2017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洗雪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耻辱,香港从此摆脱了(  )的殖民统治

A. 英国   B. 西班牙   C. 法国   D. 葡萄牙

9、它是最早成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也是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今天,它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龙头。它是(  )

A.重庆 B.上海 C.南京 D.珠江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贯彻落八字方针 D.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11、1984年,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2、以下关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共享单车

C.今天,我国已经由“自行车王国”进步为汽车大国

D.人民在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13、某校团委会和学生会共同发起了“崇尚英模,献身科学”的校园网络活动,随即在全校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科学家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A. 焦裕禄

B. 邓稼先

C. 王进喜

D. 雷锋

14、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标志着在“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抗战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解放南京

15、邓小平:“除了在香港驻军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得益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一国两制”的完善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16、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朝鲜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上甘岭战役让世界真正看到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血性。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

A.

B.

C.

D.

17、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8、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9、“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工作重点是( 

A.重点发展钢铁工业

B.大力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力发展交通建设

2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这句诗词反应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是: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C.川藏公路建成 D.宝成铁路建成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2、2001年,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_____组织的成员。____被称为“两弹元勋”。袁隆平被誉为_____

23、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________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________

25、导弹部队的发展

(1)____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____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2)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

26、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______ 》,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4年,颁布《 ______ 》,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7、对外开放的格局:_______—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28、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9、1990年,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____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0、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_______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发地是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MACAU”?她又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5)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一方针,她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32、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探索史和奋斗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举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模范人物。

(3)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你能举出两部法律吗?

33、八年级某班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史知识竞答活动。以下是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提供正确答案。

(1)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写出年月日)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请写出西藏和平解放于哪一年?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于1953年实施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期间,在东北建成重工业基地,列举有关成就。(举两例)

(4)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民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写出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以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言?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0年9月,中央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规定“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方针”。因此,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关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大包干的讲话拨开了迷雾,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做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材料二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1984年2月22日)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后,欣然挥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编自倪迅、翟伟《邓小平深圳题词是如何产生的》

(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肯定的“做法”及率先实行这一“做法”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首次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事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给深圳特区题词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