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当今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应该是在( )

A. 1956年中共八大上 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C.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途中 D.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3、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主要内容有

①国旗

②国徽

③代国歌

④首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民族自治州、12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5、导致下图所示时期我国人口出生率滑向最低点、死亡率攀至最高点的原因是

A.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民经济调整

6、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

B.遏制共产主义

C.同美苏对抗

D.独霸欧洲

7、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过写信或发电报联系远方的亲朋好友;20世纪90年代,一些寻常百姓家安装了固定电话;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到现在人手一部,可视频通话、可上网……这反映了(     

A.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B.国家大力发展电信事业

C.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D.科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8、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9、大型文献纪录片《较量》,是一部描写中朝人民并肩作战,长中华儿女志气,扬我军威、 国威的战争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战役的过程(   

A.台儿庄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上甘岭战役

10、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朵“磨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此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是

A. 李四光

B. 詹天佑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11、关于《共同纲领》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权力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④《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⑤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12、“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写下诗篇。”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长江三角洲

C.海南岛

D.珠江三角洲

13、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 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

B.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D.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1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线的成果颇丰,下列叙述不确切的是

A.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

B.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C.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提出了国与国的交往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都是党的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的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  )

A.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特区姓“社”不姓“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6、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

A.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A.确定了“一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

B.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D.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18、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图中①点到②点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展了“一五计划” B. 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 D. 调整国民经济

1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C. 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20、决定建立如下图的建筑物是在()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D. 开国大典时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2、填空题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他的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__

(3)______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且在中共______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其实行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3、重大会议能够帮助人们认清方向,继续前进。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5、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制定了___

2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9、新中国建立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_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_______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30、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入朝作战军队的名称是?司令员是谁?把敌人赶回到哪个分界线附近?

32、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3、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1)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3)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建国后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作了怎样的转移?它开启了什么时代?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是谁提出来的?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谈谈新中国的成立在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二是什么事件?此次事件胜利对我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图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这次会议奠定思想基础的是什么?这次会议将工作中心由文革时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什么上来,做出了了什么样的伟大决策?

(4)简述图四中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历史意义?邓小平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你如何评价他?这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举措?

(5)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