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7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评论:“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得过于纤巧。”“它”指的是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重庆长江大桥
D.长江三峡大坝
2、“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A.全行业公私合营
B.土地改革运动
C.手工业合作化
D.国有企业改革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的标志是( )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D. 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
①是指中国发动朝鲜战争
②为中国赢得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反侵略的首次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如图所示: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A.设立经济特区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尊重历史与现实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是
A.
B.
C.
D.
8、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中国开展仿效西方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到1957年底,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其中,从东北传出的喜报是
A.穿越世界屋脊的公路通车了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了 D.宝成铁路让蜀道难成为历史
10、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源于2001年中国加入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1、1980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安徽小伙子在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新中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新中国的变化真大呀!”据此判断,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深圳
B.广州
C.厦门
D.上海
1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则材料反映出
A. 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13、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兵力占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1年以后,日本陆军投入南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不及侵华战争兵力的20%,一直到1945年,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最后的全面反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材料表明
A.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B.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国际力量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
D.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4、“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把中国拖进了野蛮的无政府动乱状态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是指
A.晚清时期
B.北洋军阀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6、抗美援朝的司令员是
A. 林彪
B. 彭德怀
C. 刘少奇
D. 朱德
17、肖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一国两制
B.团结合作
C.和平共处
D.“九二共识”
18、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 )
①领导南昌起义
②参加长征、遵义会议
③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
④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记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请问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A. 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香港回归祖
C.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20、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中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21、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________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
(4)意义:大大调动了____、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23、到__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___________、手工业和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4、1924年,_____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_____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5、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珠海、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26、___________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__________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________(会议);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________(会议)。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1971年10月,第_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9、新中国建立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________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_______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3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_为指导,为全面建成___而奋斗。
3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
(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问题一:探索中的失误
(1)1956年~1976年我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应该吸取怎样教训?
问题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2)改革开放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的重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
(3)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成为一个重大突破。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个城市?
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高度概括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请说出哪次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问题四:感悟与提升
(5)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各方面取到了巨大成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解放区开展了怎样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开展给我国农村阶级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我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34、回顾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形成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一: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创造性地采取 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同时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而不是一个被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现伟大转折】
材料二: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摘自《邓小平文选》
【改革开放的深化】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面临严重的困境。第一,在指导思想上面临着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和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危险。第二,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陈炎兵何五星《中国为何如此成功》中信出版社
【新时代新思想】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理论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新中国如何“创造性地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又是如何“向苏联学习进行了工业化建设”的?
(2)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的主要思想主张。在此思想主张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两大困境”的?
(4)据材料四回答,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论断?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代领导人在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方面都遵循了怎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