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随着韶关市区人口的急剧增长,老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同时引发出众多难解的问题,于是提出建设新城区的设想。2005年韶关把新城区正式命名为( )

A.珠江新城 B.恒大新城 C.保利新城 D.芙蓉新城

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则材料反映出

A. 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3、1987年,数万台湾民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母亲节当天,民众举行集会,他们身穿白色衬衫,正面印有红色“想家”二字,背面印的是“妈妈我好想你”。这反映了( )

A.香港澳门回归产生重大影响 B.两岸民间团体开始政治对话

C.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两岸“三通”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4、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是茶圣陆羽在公元780年创作的,这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与此类似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有

①《徐霞客游记》  

②《缀术》  

③《本草纲目》  

④《天工开物》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是(   )

A. 新解放区   B. 老解放区   C. 东北地区   D. 华北地区

7、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下列属于两岸关系得到发展的是(     

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展“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②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③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

④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主权归属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9、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反华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之声不绝于耳,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国防力量日益增强的不争事实。这里的“不争事实”直接得益于

A. 解放军保家卫国的责任

B. 战争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

C.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的发展

D. 为反击外国入侵做准备

10、“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 目的

B. 背景

C. 内容

D. 作用

11、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它走的道路是

A.公私合营 B.国家兼并 C.国家没收 D.加入生产合作社

12、(1949年来北平)参加的代表单位 45个,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方面的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 77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共 662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B.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 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 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特效药(     

A.青霉素

B.红霉素

C.青蒿素

D.阿奇霉素

14、今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同学们参观了当地举办的建国后英雄模范人物展,看到以下一组图片。对他们所作贡献和事迹表述正确的是(     

A.为国防事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C.勇于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D.成为过渡时期各条战线的英雄

15、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如图)召开了一次历史性会议,张爱萍司令员说:“现在我们这些人就是主要的组成人员了。此外还有(华东军区)三野教导师的部分同志和国民党的舰队起义人员。”这次会议标志着

 

A.人民海军的诞生

B.第二炮兵部队的诞生

C.人民空军的诞生

D.战略支援部队的诞生

1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大变化,其中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8、我国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岛经济特区、内地部分省会城市,2001年我国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史实说明我国( )

A.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B.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19、对于从小岗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公共食堂办得好,吃饭不花钱

C.加入合作社就是好,集中力量办大事

D.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20、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B. 1987年4月,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开国大典:概况: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____成立,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____成立。

22、日益密切的交往:表现: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3、“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的核心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5、 _______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6、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________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________,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________;等等。

(4)起止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年开始执行。到_______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5)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________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________、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__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迈进。

27、三个代表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____________、怎样建设__________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________、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8、中共十六大将“________”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中共________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29、建国初期,我国人民艰苦创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代表,比如被誉为“铁人”的石油战线上的________,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两弹元勋”________。“县委书记的榜样”________

 

3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新中国成立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____________为彻底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歌曲能反映时代主题,请根据以下两段歌词回答相关问题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立志团结紧。。。。。。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第一段歌词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2)请举出这次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写出两个即可),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新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写出其中的两项措施

(4)第二段歌词中提到的改革开放政策是谁提出来的,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城市还是农村开始这种制度叫什么?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5)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写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2、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新中国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9月,为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我国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哪一个重要文献?其性质是什么?

(2)我国何时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这部宪法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3、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图是我国不同朝代的文明成果,可以见证这一历史侧面。

(1)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朝代顺序排列。

(2)以上四个朝代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简要说明选用上述四幅图片来印证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