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B.这家店的厨子做的菜味同嚼蜡,食客们都不喜欢。

C.在阅读中做好笔记,寻章摘句,搜集好的题目、标题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借鉴,力求发展。

D.纪录片《寻味顺德》以富有美感的语言,把顺德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也向中国发出了一张“顺德美食名片”。

2、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B. 《中国诗词大会》因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注,要不要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件如雨后春笋,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D. 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 人觉得味同嚼蜡,真是汗颜。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日夜兼程的奔忙让人容易疲惫,于是许多人亦步亦趋   于时尚潮流,在仓促陌生的变化中   ,迷失怅惋。也许,我们很难   生活脉搏跳动的节拍,但不禁要问:如果随意丢弃内心中不变的宁静,无视脑海里长青的信仰,我们还能否在   中行稳致远呢?

A. 专注   人云亦云   左右   风起云涌

B. 沉醉   随波逐流   左右   惊涛骇浪

C. 专注   随波逐流   撼动   风起云涌

D. 沉醉   人云亦云   撼动   惊涛骇浪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去之   委:离开

B. 天下不以兵革利   威:威慑

C. 亲戚畔之 畔:通“叛”

D. 以天下之所顺   顺:归顺、服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三里城 多助

B. 环而攻之不胜 面山

C.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不物喜,不以己

D. 君子有不战 日月星辰移焉

3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B.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译文: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 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 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列小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飞雪”“即”字写出了塞外早雪,极言气候变化之大,暗写塞外特点。

B.“不暖”“薄”“不得”“难”等词凸显气候严寒,侧面反映了战士生活艰难。

C.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因友人将赴塞外远行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D.诗歌以“雪”为线索,描绘了飞雪、军营苦寒、军中饯别、雪地送别等画面。

2请描述“风掣红旗冻不翻”诗句中的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润德中学准备举行“乡韵·阜宁”系列活动,邀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淮调雅)阜宁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精品不断。今年4月18日,阜宁县文广新局出品、县淮剧团出演的大型无场次现代淮剧《十品半村官》成功入选江苏省“2018年全省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计划”。学校计划在5月30日下午两点邀请该剧主创人员王先生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淮剧知识的讲座,如果让你去请他,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______

(大糕甜)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阜宁大糕”的三个特点。 

阜宁大糕,已有4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江南,住宿淮安府,阜宁县令以糕点进贡皇帝,乾隆吃后,赞不绝口,赐名“玉带糕”。糕片白如雪,薄如纸(单片可点燃),甜如蜜,柔如云,上口香甜、滋润。阜宁及周边一带在新年以及婚庆佳节都要借阜宁大糕祈福,含有步步高升之意,且在大年初一有不吃大糕不开口说话这一习俗。

(风光美)五月的阜宁,草长花艳,各景区风光宜人。请参照下列图片名称,用四字短语为图一拟写一个恰当的名字。 

(金沙湖)

梦幻桃源

(桃花源)

多彩家园

(七彩阜宁国家农业园)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饿死真吾志,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2)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________________。(《朝天子·咏喇叭》)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9)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

(10)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在学校的美文赏读中,《螺旋井》一文脱颖而出。

螺旋井

①泰山以东几十里,有个掌平洼村。村外有口老井,井口是圆的,直径约18米,井台距水面26米。井壁上的台阶呈螺旋状,一圈一圈向下盘旋。台阶用乱石砌成,但严丝合缝,自成格局,仔细端详,有点像毕加索的画。台阶两侧有不规则的洞口,岩层中暗暗涌动着细如游丝的水,慢慢汇成细流,顺着洞口流进井里。当地人称之为“螺旋井”。

②老井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盘坐在那里,闲看花开花落、雁去雁归,静听风声雨声、鸟叫蝉鸣。

③我与这口老井相遇,纯属偶然。那天,我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在返城途中,见许多人围在那里游览拍照。近前一看,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水井我见过不少。在自来水还没有流进寻常百姓厨房的年代,每个村几乎都有一口或几口水井。有的是方口,有的是圆口,大多很小巧,构造也简单,井壁直上直下,用一条担杖或一条短绳挂上水桶,沉下去,轻轻一摆,就可以把水提上来。但像这样的螺旋井,我是第一次见到。

④这时,一位大爷提着水桶,顺着石阶走下去,用水瓢将井水舀进桶里。老大爷家有自来水,但他说这井里的水甜,喝着舒服:“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它又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⑤攀谈中得知,这位人称“老榆木”的大爷,见证了老井的诞生。原来,干旱缺水一直是掌平洼村人的心病。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没有一条河流,没有一个湖泊,没有一眼水井。村民们梦里常是“出门见水”,睁眼却是“开门见山”,种地吃饭全靠老天的脸色。雨多点的年景,倒也说得过去,遇到大旱就麻烦了,轻则减收,重则绝产。最糟的是人畜吃水,要到十几里以外的山下去挑。

⑥到上世纪60年代,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坐不住了,深感这个“家”当得有愧,当得无光。他们反复商量,提出在村子周围凿石打井。想法一传开,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村党支部书记是个硬汉子,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⑦他们请来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寻找水源。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管岩石多硬、挖得多深,有水就有希望,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为了吃上水,再难也得干!”

⑧1967年,打井工程开工了,全村男女老少大凡有劳动能力的都上了工地。“老榆木”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媳妇刚生儿子,他二话没说,拿着铁锤加入了打井的队伍。

⑨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水摔八瓣。他们勒紧裤带,东取西借,咬紧牙关坚持着。

⑩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当年的“老榆木”每晚回家,即使再累,也要逗逗襁褓中的儿子。渐渐地,儿子长牙了,会笑了,说话了,能爬了,会走了,但井依然没有眉目,钢钎下面依然粉尘飞扬。

终于有一天,钢钎下面开始湿润,接着汩汩冒水,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朝思暮盼的井——打成了。

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

“老榆木”开工时出生的孩子,此时已经10岁。

属于老井的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许多人和事已化为烟云随风而去。但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根还在,魂还在,凝结在它身上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老榆木”很健谈,他看了看几个正在嬉戏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只知道甜,哪知道苦?事不经过不知难。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

此时,风过绿野,辽阔的天空碧蓝如洗,一团团棉絮一样的白云,轻盈地变换着不同形状。老井依然盘坐在那里,像一只天眼,凝望着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人间百态,又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

(选文有删减)

(1)行文中穿插恰当的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加深读者的认识。请联系上下文内容,在横线处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少于50字)

(2)此文将发表在学校的《文苑》杂志上,需要配上一段议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3本文文题采用假设的表达形式,请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用肯定的表达形式改换题目。

11、【材料一】

“冰丝带”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冰雪运动和速度的结合。外墙曲面有22条特制圆管玻璃由高到低盘旋,犹如22条“冰丝带”飘舞,象征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这些都体现了冬奥文化。

“冰丝带”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单层索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的整体高度,和谐地融入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索网结构也有效地控制了比赛大厅的空间客积,节省能耗;同时实现建筑功能、超级结构、绿色节能与建筑效果协调一致。

【材料二】

“冰墩墩”的大熊猫形象向世界传递了敦实、勤劳、友好的中国形象,它手上的爱心象征着热爱祖国,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充满科技感的造型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科技浪潮中直面挑战、不断奋进的精神。雪容融中的中国字“容”,意喻包容、宽容;“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将“大红灯笼”拟人化处理,既表达出了吉祥、欢庆的寓意,也体现了和平与友谊的美好祝愿。

【材料三】

相比于传统的建冷式冰场,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节能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替代了氟利昂。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有助于打造出最快、最环保的冰面。它将能效提升了20%以上,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制成的冰也更加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借助该项技术,结合精准控制系统和线性降温策略,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了2小时内的快速、高效冰面转换,远远小于国际奥委会3小时冰面转换的要求。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冰丝带”是世界上规楼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

B.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冰墩墩”“雪容融”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在形象设计和文化内涵上的完美搭配,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

C.材料三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直冷制冰技术节能快速的特点,突出中国冬奥的高科技。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冰丝带”打造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北京冬奥会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2】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让读者对说明对象“冰丝带”外观设计具体可感,试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汪清泉,用心聆听心泉激荡的声音,它可以很静、很美……

请以“心泉叮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恒久的中华美德浸润着我们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着我们的性情,良好的家风家训濡染着我们的言行。不知不觉中,我们将这一切传承。

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