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业态赋能新时代—2018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论坛”在苏州相城高铁新城举行,人民网总裁叶蓁蓁致辞并出席。
B.由于环保设备更新不到位、扬尘治理进度缓慢等原因,铜川市弘宇钙业有限公司被督查组公开通报。
C.如果说之前的影视界一度风靡“韩流”,那么如今风头正健的是以中国网络剧为代表的“华流”。
D.针对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香港口岸周边客流车流集中的问题,特区政府推出多项新措施,以助缓解这一地区交通。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诎右臂支船
B. 便要还家
C. 近岸,卷石底以出
D. 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斡旋高手,一个“骑墙者”,两面挨光,四处逢源。
B.她要是在这里,好歹也能拿个主意。
C.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D.冬运会期间,哈尔滨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 中秋 B. 七夕 C. 元宵 D. 端午
5、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铺 (_______) 糜 (_________)
(2)补全横线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和(_____)
(4)诗句“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什么手法?(_________)
6、按课文填空。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7)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9)______________,延河滚滚喊“前进”!(《回延安》)
(10)《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作者遭贬谪后内心落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桃花源记》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①她立刻激动地走过来,立在他面前,看来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亲爱的人!你不会想到,你此刻看见的是这样一个孙少平吧?他又脏又黑,象刚从地狱里爬出来的鬼魂。
泪水不知什么时间悄悄涌出了他的眼睛,在染满煤尘的脸颊上静静流淌。这热的河流淌过黑色大地,淌过六月金黄的阳光,澎湃激荡地拍打她的胸膛,一直涌向地的心间……她仍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胸前的山脉在起伏着。他用黑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使得那张脸更肮脏不堪。他说:“你先到外面等一等,我洗个澡就来了!”他不能忍受井口那一群粗鲁的伙伴这样来“观赏”她。
以上文字选自《____》,文中的“她”名叫____,“她”这一人物性格:______。
②老资格的犯人替武松担心:“不打你,不是好意,只怕要害你!”正说着,有个军人给武松送来好酒好菜。武松想:“让我吃过了就要来害我了吧?不管它,吃了再说。”吃完了那军人还提来热水让武松洗澡。“洗完澡就要来害我了吧?”但当天晚上没什么动静。以后天天这样服侍。到第五天武松憋不住了,他问那人:“是谁派你来送这送那?”那人说:“是小管营吩咐的。”“小管营?是那个包着头吊着胳膊的年轻人吗?”“正是。”“他为什么要照顾我?”“小管营不许我多说,要过半年才能让你知道。
以上文段提到的“小管营”名叫____,请简述武松这一人物形象:______。《水浒传》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______的链式结构。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
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⑹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⑺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⑻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
【1】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
【2】文章第⑴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4】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5】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好的书籍,就像一棵不老的常春藤,永远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妤的书籍,就像不谢的鲜花,永远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请以“我记忆中的那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