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 )
A.全过程人民民主
B.投票选举
C.少数服从多数
D.人民当家作主
2、下列刑罚当中分别属于主刑和附加刑的是( )
A.罚金;没收违法所得
B.拘留;驱逐出境
C.有期徒刑;罚款
D.管制;剥夺政治权利
3、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你我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的口号。从个人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B.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D.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奉献社会才能实现价值
4、近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代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用自己的能量和热情感染着身边的人,温暖着这座城市。这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需要做到( )
A.分清是非,遵纪守法
B.身体力行,热心友善
C.关注自己,无视他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有人这样比喻,社会就像一棵大树,我就是其中的一片树叶;社会是浩瀚的星空,我就是其中的一颗星星。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A.人类非常渺小
B.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
C.个人离不开社会
D.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
6、父母辛勤劳动,为我们提供衣食,无怨无悔地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帮助我们学习,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酷暑,守卫祖国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这让我们感受到( )
A.我们是未成年人,他人对我们付出是应该的
B.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
C.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D.每个公民都要在成年以后开始承担相应的责任
7、小福参加“写春联、送祝福”活动后,感慨到:“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这说明,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有( )
①维护社会和谐②推动国家进步③促进全面发展④体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创造文明社会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以下对微行为点评正确的是( )
序号 | 微行为 | 点评 |
① | 小乐对引导候机的服务员说:“辛苦了” | 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
② | 小云劝说在楼梯上推搡起哄的同学注意安全 | 及时提醒,维护规则 |
③ | 小芳向来访家中的客人问好并主动递上茶水 | 举止稳重,乐于助人 |
④ | 小娟把压岁钱和珍爱的书籍捐给贫困山区孩子 | 心怀善意,关注他人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爱国行动,你认同的是( )
①在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上庄严肃立
②自觉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③倡议大家坚决抵制所有的国外品牌
④利用网络平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许多外地游客是在网上看到“熊猫顶流花花、各种非遗文化、美食”等慕名而来,“互联网十旅游”让成都众多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成都2023年“五一”假期收官,全市共接待游客1939.4万人次,同比增长42.5%,成都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十大目的地第三。可见,网络( )
①促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带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③丰富民主方式,拓宽民主渠道④打破时空限制,主导日常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漫画(下图)《端牢“中国饭碗”》启示我们( )
A.维护粮食安全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
B.人人都要努力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角
C.公民要尽量履行好维护粮食安全的义务
D.现阶段的中国不存在任何粮食安全问题
12、班主任指派李东暂代因病请假的班长管理班级纪律、李东内心不太愿意,但还是答应了。不过,他害怕得罪同学而不管违反纪律的人。几天下来,班级纪律很差。班主任找到李东,他委屈地说:“又不是我想当的”。李东应该认识到( )
①面对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任何人都做不好
②面对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也能做得很出色
③承担自愿选择的责任一定比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做得好
④无论是自愿选择还是非自愿选择的责任,都应无悔承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八年级(2)班正在制作一期“遵守规则我能行”主题黑板报,以下符合主题的图片是( )
A.
B.
C.
D.
14、“不学礼,无以立。”2023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明参观须知》。须知中提到,“醉酒者、仪容不整者(包含穿着过于暴露、穿着拖鞋等)谢绝入馆。”该须知的发布( )
①能确保博物馆的文物安全②能够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
③是参观者立身处世的前提④提醒我们要注意仪容仪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一位盲人夜晚总是提着灯笼走路,许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他说,我提着灯笼,一方面照亮了别人,另一方面也使自己不被他人撞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B.帮助他人就一定能得到回报
C.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
D.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16、下列四则图片,目的在于告诉我们要( )
A.可以在公共场所随意所为
B.注重友好交往,无需考虑社会和谐
C.环保之事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
D.尊重社会规则,践行道德规范
17、周恩来总理身居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数十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劳动者,当作人民公仆。他不论对什么人,从不摆架子,从不以领导自居,他的身上没有官气的影子。周恩来总理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是( )
A.平等待人
B.自立自强
C.诚实守信
D.自尊自信
1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青少年都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自豪。下列标识属于这一组织的是( )
A.
B.
C.
D.
19、法律宣传标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传播了法律知识,是普法的一种重要形式。下列法律宣传标语存在错误,需纠正的是( )
A.陌生来电需谨慎,个人信息勿泄露
B.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C.“QQ好友”来借钱,赶快支付别犹豫
D.增强防护意识,防止电信诈骗
20、焦作市政府网站有《政务服务X政民互动》栏目,孟州市政府网站有《意见征集》《市长信箱》等栏目,类似这些栏目是中国各级政府网的常设栏目,一些网民的好建以会被直接送到政府的办公桌上,为其决策提供参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B.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C.网络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D.网络是把双刃剑
21、 材料 疫情爆发后,谣言满天飞。例如:
谣言1:吸烟后烟油子覆盖肺细胞表面能阻挡肺炎病毒;
谣言2: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
谣言3:把消毒液注射到体内,通过洗肺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
连日来,多地多名网民因在网络上制造谣言、传播谣言被依法处罚。看到制谣、传谣者被绳之以法,小明说:“在我国公民有言论自由,在网络上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请你从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2、时政点评题
2021年9月,福建省晋江市的尤某唆使林某使用手机“P图”软件将其核酸检测报告结论由“阴”性改为“阳”性,以此“吓唬”同事。随后,林某将“P”图上传微信群,在网络上传播,引起恐慌。晋江警方依法给予尤某、林某行政拘留10天和8天的处罚。针对上述案例,小豫说:“开个玩笑就被行政拘留,真是小题大做!”
请运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对小豫的观点进行点评。
23、 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省乌镇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改变世界,网络交往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部”的梦想。关于“网络”,下面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观点。
24、某校团委组织团员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和慰问演出,为老人送去欢笑。他们有的擦玻璃、扫地,把老人们的房间清理得一尘不染,有的一边给老人们捏捏腿,敲敲背,一边倾听着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体会老一辈人生活的艰辛和今天舒适生活得来不易。
(1)结合课本知识,说明上述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培养该行为有什么意义?
(2)请你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养成这种行为?
25、 材料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微公益’,作为公民社会责任感新的体现方式,越来越引发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草根平民加入到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1)我们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怎样服务社会?
(3)“微公益”慈善模式是关爱他人的一种形式,为什么要关爱他人?
(4)积极参与“微公益”行动,我们会付出什么?
26、某中学初二的学生李婷在学校除了上课听讲,课余时间几乎就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既不愿出去活动,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即使在家里,李婷也与父母交流极少,其实李婷也很想交朋友,但是与别人交往时显得拘谨甚至尴尬,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根据上述事例,请你回答:
(1)李婷这种心理属于什么心理?这种心理有什么危害?
(2)假如你是李婷的同学,你打算怎样帮助她?
27、朋友从哪里来?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友情,需要我们明智而谨慎地把握
(1)请你谈谈友谊的重要性。
(2)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真挚的友谊呢?
28、我与社会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我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的筋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日。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到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1)你了解或参与过哪些社会生活?
(2)你在社会交往中会具有哪些身份?
(3)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为什么离不开社会?
(4)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如何养成亲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