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于《资政新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是洪仁玕
B.《资政新篇》为太平天国打败湘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D.《资政新篇》得到了洪秀全的赞赏
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镇压中国革命
3、19世纪90年代起,梁启超的时政评论大多刊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故称“时务体”或“新民体”。“新民体”半文半白,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据此可知,“新民体”( )
A.便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B.掀起了近代文学革命的热潮
C.得到普通百姓一致认可
D.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下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A.地主全部被处死 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5、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战争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
6、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A.左宗棠
B.侯德榜
C.谭嗣同
D.邓世昌
7、太平天国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新情况”是指( )
A.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B.起义军内讧导致力量削弱
C.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8、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得到迅速传播,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邹容一一《革命军》
C.陈天华——《猛回头》 D.陆浩东一—《警世钟》
9、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下列关于这次远征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
B.长征结束后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D.1936年10月,三军会师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1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1、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给著名科学家于敏颁奖。这说明我国( )
A.国有企业改革卓有成效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大力实施依法治国
D.大力实旋科教兴国战略
12、1924年,孙中山主持创建了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这座学校是
A.福州船政局 B.黄埔军校 C.京师同文馆 D.京师大学堂
13、同盟会的纲领中关于“改革土地制度”的是
A.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
C.恢复中华
D.创立民国
14、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红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 )
A.珠海 B.汕头
C.海南 D.深圳
15、历史学家金冲及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这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促使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B.促进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C.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6、请将孙中山先生的以下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组建兴中会
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成立中国同盟会
④提出三民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17、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8、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香港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最早造成“香港特殊地位”的相关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午中日战争
D.鸦片战争
19、关于对外开放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让我国尽快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极大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 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D. 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20、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线车,这个“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1、完成下面表格
22、1956年,我国对农业采取_____________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23、填空题:随着 的完成,全国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愿望实现是在 ______ 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______ 。
25、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导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____________;日军在____________制造了大屠杀。
26、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适时调整______政策。
27、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_______,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_______,这是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8、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_____”的神话。
29、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_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1956年~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其中代表有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__。
3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民生问题,曾多次调整农村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建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的政策措施分别是什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次失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
(4)通过对我国农村政策的了解,谈谈你对国家的政策改革有什么认识?
3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2)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是如何解决的?生了什么影响?
(4)邓小平在我国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33、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几条并行前行、交错发展的线索,一条是列强的侵略;一条是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抗争和探索。而近代化的发展贯穿在整个过程中,显得特别的耀眼。
(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
(2)近代化的发展与救亡图存始终交织在一起。《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近代化探索中唯一涉及农民关心的土地制度的一次探索是哪一次?在其革命纲领中提到的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是什么?后来阐发为什么?
(4)在近代化的探索中,有一场运动热烈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请列举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34、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定时期的语言,尤其是词汇,常常打上了社会史动的时代烙印。下面是有关学者统计的部分新词汇:
类别1 | “西装”“衬衫”“牛仔裤”“婚纱”、“领带”“领结”“皮鞋”“连衣裙”等 |
类别2 | “汽水”“冰激凌”“奶酪”“蛋糕”“香槟”“酒会”“西餐厅”“刀叉"等 |
类别3 | “古典式”“别墅式”“英国式”“哥特式”“公寓”“旅馆”“棚户区”等 |
类别4 | “出租车”“时刻表”“信号灯”等 |
类别5 | “电影”“戏曲”“舞蹈”“马戏”“魔术”“滑稽戏”“高尔夫球”“弹钢琴“等” |
——摘编吴自昌《新词话:近代社会生活的镜像》
材料二:通商口岸生活的中国人较早地接触西俗,也较早地对中国传统习俗进行审视。租借的设立,异地人口的大重涌入,致使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由本地和异地居民以及部分外国侨民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王韬等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家正是先后游历了香深和上海,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而大开眼界,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改进中图的决心,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诸多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杜会生浩……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的新词汇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怎样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