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A.杨靖宇

B.贺龙

C.彭德怀

D.叶挺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救亡图存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从云南开始的这场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但是,它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评价的是

A.护法运动 B.二次革命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4、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他”是

A.韦昌辉 B.洪秀全 C.杨秀清 D.石达开

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这个革命团体是(       

A.光复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强学会

6、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生于1844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

A.搬出位于东交民巷的祖居

B.参加科举考试

C.参加中国同盟会

D.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

 

7、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北洋舰队,他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成就颇丰,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治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其他行业的建设投资达到的

9、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场游行很快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的强烈谴责”。与“这场游行”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九一八事变

 

10、在预习《鸦片战争》时,小明提出疑问:英国远在欧洲,离我们万里之遥,但它为什么还要跑来侵略我国呢?你认为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B.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C.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 D.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11、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所犯下的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列强在19世纪60年代犯下的的滔天罪行是(       

A.火烧圆明园

B.镇压义和团

C.破坏辛亥革命

D.南京大屠杀

12、小全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该战役为(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13、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趁人之危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14、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中外通婚成为社会时尚

B.新式学堂注重人才培养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北洋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5、《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道:“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1921年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中华民国成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6、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

A、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后   B、三大战役胜利后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   D、渡江战役胜利后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段引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文字表明这部宪法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的宪法

B.资本主义的宪法

C.工人阶级的宪法

D.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8、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

A. 俄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日本

19、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必然。反映这一经济体制的历史事件是

A.赎买政策

B.建立特区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20、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问“1921年迎来曙光”指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辛亥革命

C.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D.五四运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①________城创立,号召信仰唯一真神安拉。

(2)达芬奇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②________》。

(3)1777年大陆军在③________战役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

(4)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④________》参加叛乱各州的黑人获得解放。

(5)达尔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⑤________》。

22、1951年,______(地点)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0——1953年的______(事件)战争的伟大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3、建国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4、兴办新的文化

教育事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____;派遣____出国深造等。

25、____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6、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______》;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______》,使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了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7、下图所示人物是抗日民族英雄,他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在亿万同胞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请写出他的名字。

28、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贴上大红的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而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建国以来某地农村百姓盛行的春联。他们计划据此编写一部以《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为题的小型史书。请你把他们的编写提纲补充完整。

春联集锦: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③食堂巧手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④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

章号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

春联编号

第一章

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时期

土地改革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面免除农业税

 

29、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机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__________(机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30、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现代史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事件。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

(3)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事件。

(4)改革开放使我们富裕起来,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当时在农村推行的是什么制度?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成为经济特区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个城市?

(5)写出现今领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核心人物。

(6)结合今天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32、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3、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1)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1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两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摘自《人民日报》

(1)新中国成立后,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位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是谁?材料一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

——摘编自李忠杰《改革开放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通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材料三:“风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住就逃荒。只见风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风阳。”“说风阳,道风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风阳花鼓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风阳的变化源自我国在农村进行了什么改革?

材料四: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一个离不开道德水准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构美好生活,也必须加强人的素质锤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根据材料四,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实现材料一中“我们的奋斗目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