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六大——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中共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   )

A. 杨秀清   B. 洪秀全   C. 康有为   D. 李玉成

 

4、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属于“结论”的是(       

A.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战死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

D.英国从《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

5、长征途中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指的是(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6、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

C.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D.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

7、邓小平曾说,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经济发展三步走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8、曾国藩、李鸿章等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政治家,他们的大阵方针分两层:以外交治标,以自强治本。其中为“治本”而创办的企业是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湖北织布局

9、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A.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B.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C.政府没有改变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D.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10、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是敌后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1、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2020年是庚子年,最大的事件就是与新冠肺炎不期而遇。同样是庚子年的1840年爆发( ),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下面人物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①焦裕禄

②黄继光

③雷锋

④邱少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的皇帝是(     

A.咸丰帝

B.慈禧太后

C.宣统帝

D.光绪帝

15、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规定

A.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6、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知道张之洞、张謇创办了哪些近代民族工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①汉阳铁厂             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③大生纱厂             ④福新面粉公司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7、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五四精神最突出的是

A. 国际主义精神   B. 科学创新精神

C. 民主法制精神   D. 爱国主义精神

18、1905年,孙中山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召集同志,合成大团”。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合成”的“大团”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19、1947 7—9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转战陕北歼强敌   B.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齐心合力战淮海   D. 百万雄师过大江

 

20、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A.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D.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内容。

(1)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______

(2)太平天国运动中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______

(3)清政府建成的新式海军中规模最大的舰队--______

(4)1899年向英、俄、德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的国家--______

22、1992年,邓小平的 _________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3、同仇敌忾,全民族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1)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________

(3)冼星海作曲的《________》,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24、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______(人物)周围形成了一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动反革命政变,夺取最高权力。

25、( )-------1965年,我国在“(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国民经济得到调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6、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事件是______,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______ 

27、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46年蒋介石全力围攻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28、填空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________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

29、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_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______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0、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

32、写出洋务运动的口号。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33、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什么?

(2)写出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哪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1927年的哪次会议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4)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哪篇文章阐明了中共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5)抗日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哪次谈判?

(6)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清政府的剥削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抗争,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因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而创立的是哪一组织?“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运动中颁布了哪一革命纲领用来吸引民众?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西方,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依据是什么?此后,哪个阶级开始向西方学习“火器”?这次探索我们称之为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这说明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虽然失败了,但是这场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写出该事件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