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地 ②公车上书事件发生地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地 ④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表是一位文人在1911年的部分日记内容,这反映出( )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
A.辛亥革命的背景
B.二次革命的开展
C.辛亥革命的发展
D.护国战争的进程
3、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新的时代特点有( )
①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②《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③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进党章是在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二大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够看出( )
A.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C.洋务运动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但效果不佳
D.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消极悲观,学习西方不过是做做样子
6、“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面对日军大肆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筑起血肉长城。下列抗战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淞沪会战
B.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C.林彪——枣宣会战
D.谢晋元——平型关大捷
7、如图是小明制作的读书卡片,该读书摘要中的要点涉及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8、正确分析不断变化了的国情,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中共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发展状况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B.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9、犹太裔中国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谈到:“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 段史料可用于解释( )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B.红军不得不长征的原因
C.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D.国民党叛变革命的原因
10、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左宗棠
C.荣宗敬
D.聂耳
11、历史上,台湾曾“三离两回”祖国怀抱,第三次离别是在1949年。其原因是
A.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B.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插手台湾事务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12、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即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摘自1943年《开罗宣言》其中的台湾、澎湖列岛等是在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的( )
A.中日甲午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二战
1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位于( )
A.广州
B.南京
C.北京
D.武汉
1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毛泽东最早亲自实践自己这一理论的是
A.领导南昌起义
B.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C.领导秋收起义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什么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A.国民经济恢复
B.三大改造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6、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真正实现了国家统一
B.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D.中国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17、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鲁迅——《黄河大合唱》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 D.冼星海——《狂人日记》
18、2021年春节期间,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映,电影中贾晓玲穿越到了1981年,她想撮合母亲李焕英与胜利化工厂厂长的儿子沈光林在一起,结果失败。这一年,在经历失败的打击之后,沈光林离开工厂,南下深圳发展。沈光林到深圳发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A.建国初期,胜利化工厂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
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家的收入减少
C.“阶级斗争为纲”,工厂停工“闹革命”,各级领导干部遭到批斗
D.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人们到深圳发展
19、下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企业管理制度的进步
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工业基础发展壮大
20、下图反映了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属于F1的是
A.清朝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官僚资本的大力支持
21、鸦片战争爆发于________年6月,结束于________年。
22、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________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23、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中华民国成立的地点在____。
2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________制度;20世纪50年代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________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5、______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6、______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______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7、根据所学知识,在下列表格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条约名称 | 签约国家 | 割地 | 赔款 | 影响 |
1842年 《______》 | 中国与 _____签订 | 割让 __________ | 2100万元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95年 《______》 | 中国与 _____签订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 白银 ________两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1901年 《______》 |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 | 赔偿白银 ________两 | 使中国 ______________
|
28、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______________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0、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_______,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_______,这是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例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3例)
32、阅读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屈辱的侵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了哪个地区给英国?
(2)19世纪60年的一场大火让宏伟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造成这次浩劫的侵略者是哪两个国家?
探究二 艰难的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革命最最终取得了胜利。
(3)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请说出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创办了什么学校?
(5)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探究三 历史感悟:
(6)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怎样做?
33、读图并简答
(1)上边示意图反映了哪一重要的军事行动?导致红军采取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将下列四个选项(字母)填入示意图中适当位置。
A. 吴起镇会师
B. 飞夺泸定桥
C. 强渡大渡河
D. 巧渡金沙江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二:它召开于1935年1月,它结束了支配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的"左"的错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材料一涉及的是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哪次会议?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次会议?
(3)材料三中的“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事件是什么?“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标志是什么?
(4)通过三则材料,请你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征程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