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2、某班同学正在演出历史话剧《百日维新》,其中一个演员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请问这个演员扮演的角色是谁(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3、与下图签订条约的内容无关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
A.中国战区有效牵制了日本军力
B.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苏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对德作战
D.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5、《感动中国人物》的一段颁奖词:“一双明锐的眼睛似托翁般深邃,捕捉到一颗独特的水稻,……于是那奇妙似魔术师般的双手塑造了籼型杂交水稻,造福于全人类,有力地将人类从饥饿之中解救出来。”这段颁奖词评价的人物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6、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个新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1945年5月8日,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的指出:“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
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的标志是
A.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 德国突袭波兰
C.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朝鲜战争爆发
8、“平地又是一声春雷,在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山西省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和代表们,联合起来,把省委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窃取的种种大权夺回来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山西省重新掌了大印,当家做主了!”这篇社论最可能发表于
A. 1949—1952年间
B. 1953—1956年间
C. 1956—1966年间
D. 1966—1976年间
9、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而且不允许做的…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0、这是一次明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八七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南斯拉夫某城有一石碑,碑上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下列选项与碑文记述有关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国会纵火案 C.慕尼黑阴谋 D.珍珠港事件
12、下图是美术大师朱宣咸创作于1956年的木刻版画。它反映的是
报喜——庆祝公私合营
朱宣咸作于1956年
A.完成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形势发展情况。在这一事件推动下( )
A.中国同盟会建立
B.黄花岗起义爆发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4、“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是指
A. 秋收起义
B.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红军长征
D. 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5、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这标志着( )
A.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
B.西藏实行民族自治
C.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土地改革正式开始
16、共和国最大的冤案是( )
A. 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 B. 《海瑞罢官》被批判
C. 邓小平两次被撤职 D. “二月逆流”
17、口号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下列口号中,与图中“汽车工业放异彩,半年制成两百种”、“每天都有一种拖拉机诞生”等口号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的是( )
A.“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8年)
B.“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
C.“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1970年)
D.“抓住时机,推进改革”(1985年)学
18、作为现代化的国家,立国就应确立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尚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因此不得不采取一种变通方法。这段话中的“变通方法”是指
A.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实行土地改革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甲午战争后
20、2019年10月,澳门爱国人士何鸿榮(shèn)将因战争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导致该文物流失海外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日本侵华战争
2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铁人”______;人民的好干部______;
22、下图名称是______
23、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____________战争。
24、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所有制。
25、天京事变:________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________》;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一系列主张。
27、根据提示列举相关事件。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
(2)为香港澳门回归开辟途径的伟大构想——___________
(3)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____________
28、遵义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9、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
30、背景:经过________,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3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2、"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岛被割占是在哪年签订的哪一条约中?中国要收回"整个香港"表明了什么?
(2)历史上哪国占领了澳门?澳门又在何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你认为香港、澳门能够成功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全面规划了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典型代表,具有全球性影响。
材料一 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1960年11月4日)
材料一中尼克松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能不能成立?请列举表明新中国“爱好和平”的外交史实予以反驳。
材料二 尼克松总统向迎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首先伸出手去,两位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多年没有交往啊!”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华态度有何变化? “两位领导人实现 了历史性的握手”是在哪一年? 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在上海签署了什么文件? 请写出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
材料三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双方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两国各界友好交往,共同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和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杨洁篪《纪念尼克松首次访华座谈会》(2013年5月3日)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应如何发展的认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材料二 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导。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豆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质献。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简述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那场战争”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