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詹天佑针对外国人对京张铁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

A.对外国的蔑视精神

B.追求自由平等精神

C.以中国为荣精神

D.民族自强精神

2、如图为某一历史事件的形势图,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史实是(     

A.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

B.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城

C.袁世凯举行登基大典

D.日军占领宛平城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伟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他们分别是指:

A.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

B.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毛泽东、孙中山

D.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4、美国作家哈里森说:“(它)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材料所述事件(     

A.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开辟内河新航线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6、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7、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英法制造这件大事的借口的是

A.虎门销烟

B.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C.东学党起义

D.义和团运动

8、“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9、翻开南京的近代史,累累伤疤让人触目惊心.近代南京的第一道“伤疤”是

A. 《虎门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南京条约》

10、下列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中,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有

A. 江南制造总局

B. 安庆内军械所

C. 轮船招商局

D. 福州船政局

1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革命 D.发动民众,推翻政府

12、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还我青岛

 

13、下图是《中国湖南、湖北农会组织情况》。农会人数变化是因为(     

A.两湖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最严重

B.大革命期间国共两党进行社会动员

C.湘赣边秋收起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D.国民党政府连续“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14、在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会高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词中“最危险的时候”是在( )

A. 维新变法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5、193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了祝捷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这次战役应是

A.卢沟桥保卫战

B.淞沪抗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6、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到了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京剧艺术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

C.土地改革完成

D.五四宪法颁布

17、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一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外国办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完全取代

18、能直接从下表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使(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居民存款余额

1978年

343元

136元

210.6亿元

2007年

13786元

4140元

172534亿元

 

 

A. 生产效率提高   B. 综合国力增强   C. 人民生活改善   D. 思想观念转变

19、对如表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增长速度比重变化

1953—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1953年

农轻重比例(%)

1957年

农轻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A.农业生产增长相对迅速

B.轻工业所占比重最大

C.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D.重工业没有优先发展

20、右图提线木偶洋人操纵慈禧,条约内容是

A割让香港岛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款2亿两白银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使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____

(2)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____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____

(4)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依据的文件是____

23、_____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4、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_____________”。

 

25、________期间川藏、青藏、新藏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按下列提示探究问题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

(1)中国近代史上台湾问题的有关史实回顾:

1895年《(  )》签订,台湾割让给(  );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年,(  )(原因),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现状。

(2)两岸关系发展历程:

①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对台基本方针是(  )。

②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实行“(  )” ;同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

③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④1990-1991年,两岸分别成立“(  )”和“(  )”(民间组织)负责两岸经济型、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⑤1992年,两会各自以口头的方式达成了共识,称为“(  )”。

⑥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

⑦2005年,(  )访问大陆。

⑧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与(  )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综上所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风愿,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3)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详细时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  );经过(  )两国共同努力,于(  )(详细时间),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4)请你至少从两个方面阐述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

(5)概述港澳回归的重大意义?

27、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____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8、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______,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______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9、革命形势推动着时局的变化。

(1)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确立了联俄、_________、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28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土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_________局面。

(3)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_________。

30、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________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下列人物分别是

图一: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

3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3、根据;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虎门销烟的领导者———

(2)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3)创办大兴纱厂的状元实业家——

(4)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一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九秩惊回首,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文化启蒙的运动”的名称。列举该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2)根据材料二,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请用材料中的语言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人物是谁?

(3)材料三诗句中的“南湖”“红船”所指何事件? 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