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
时 间 | 开展地区 | 涉及人口 | 主要意义 |
1950~1952年冬 | 新解放区 | 3亿多 |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运动
C.抗美援朝战争
D.人民公社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主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
A.原因
B.过程
C.特征
D.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
B.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下面史事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②五四运动中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
③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封面中的人物是
A.黄兴
B.宋教仁
C.徐锡麟
D.蔡锷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的主要贡献是( )
A.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使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从1978年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增加603万人,工业产值增长49%,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增长了8.8倍。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1.7%增加到24.5%。这反映出( )
A.农村实施大包干取得的成果
B.经济特区设立取得的硕果
C.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结果
8、以下是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这首诗怀念的英烈牺牲在
烈士墓园座座坟,漫天大雪祭忠魂。
助人自助保家园,万世千秋拜典型。
A.红军长征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9、“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9%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列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0、1915年12月, 由北京潜返昆明,策动讨伐袁世凯,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
A. 孙中山
B. 李烈钧
C. 蔡锷
D. 唐继尧
11、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一“维和”行动是指( )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打击改革派的势力
C.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D.向清政府勒索赔款
12、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武力侵台。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先后支持阿古柏侵略政权。19世纪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阿古柏的残酷统治和俄、英两国的侵略活动,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边疆危机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实业救国
13、对下面年代尺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B.改革开放后军事科技的发展成就
C.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
D.改革开放后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就
14、70年前,人民解放军以战促和,最终实现了这片高天厚土的和平解放。这片地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内蒙古
D.海南岛
1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关于该法令说法正确的是( )
A.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实行耕者有其田
B.废除地主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D.没收地主土地后不再分土地给地主
16、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的( )
A.政治基础
B.思想基础
C.阶级基础
D.组织基础
17、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属于“大跃进”运动的成果
18、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学术研究氛围的北京大学校长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李大钊 D.鲁迅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以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外交艺术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睦邻友好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20、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人才 B.发展军事 C.维护清朝统治 D.发展工业
21、1954年,(_____________)率代表团在 (___________)参加了国际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亮相。
22、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________年发动了全面内战。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___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3、在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中国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的是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最终被大火吞噬的是________。
24、填充表格
战争 | 条约 | 影响 |
鸦片战争 | 《南京条约》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北京条约》 |
|
甲午中日战争 | 《马关条约》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丑条约》 |
|
25、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26、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成功收复新疆;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______。
27、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兴中会成立地点 B.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
28、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重要法律文件。
29、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老将江南提督______率众抵抗,力竭牺牲。1894年,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______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奋勇杀敌,壮烈殉国。
30、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
材料二 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见如图)。
材料三 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港口。
——《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
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出海口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
——《瑷珲条约》(节选)
(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在领土、主权方面有什么影响?
32、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每一位民族英雄就是我们民族的一座座丰碑。在近代历史上,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列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抗击侵略者的史实各一例。
(2)请写出下图中的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战争中的主要史实。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了反抗外国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先后进行了哪两场运动?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请回答:
(1)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梦想进行了哪些探索?
(2)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1945年日本发动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一再美化、歪曲、否认侵华战争,隐瞒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比如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发表错误言论等。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材料二:温家宝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50年不幸的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吸取历史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
(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例举唐朝时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
(2)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什么事件?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歪曲、否认侵华战争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