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扬州市初二上学期三检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据媒体报道,2023年6月,在浙江宁波,小徐丢了一部苹果7手机,联系上捡到手机的某中年妇女后,对方开口索要2000元酬谢费。双方见面后,协商未果,无奈之下小徐将中年妇女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返还手机。如果你是“小法官”,对中年妇女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A.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B.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C.属于一般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刑事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2、近日,浙江海盐一名孕妇在农贸市场突发低血糖,摊主见状给她递来凳子,附近的人为她拿来水和纸巾,民警接警后带着一盒糖迅速赶到现场。在大家的热心照料下,孕妇状态逐渐好转,这暖心的一幕说明(     

A.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B.关爱他人能促进全面发展

C.关爱他人,讲究策略是唯一

D.只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3、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来看,师生同学的社会关系属于(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法律关系

4、观察下图,以下选项中理解正确的是(     

A.劳动将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

B.五育并举要求把劳动教育放在第一位

C.实施了劳动教育,学生就能自觉劳动

D.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对于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规则包括法律、道德、纪律等②社会规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

③社会规则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实现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具有强制性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6、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下警示图标,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这说明(     

A.违反了上述标志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B.这些标志中有些可以不用理会和遵守

C.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规则来维护

D.这些社会规定限制了人们的人身自由

7、铁路部门发布最新规定,从2023年7月20日开始,儿童乘车时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才能进站乘车。这就意味着,小孩乘坐高铁也要实行实名制,凭有效身份证件才能进站。这说明(     

A.规则没有规律可循,可以随时改变

B.规则如果不够完善,我们不必遵守

C.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

D.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要积极制定

8、面对网络,小冀和奶奶各抒己见。

下列说法能完整地理解祖孙二人的对话的是(     

A.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B.网络无所不能,促进成长

C.网络有利也有弊

D.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和生活

9、10月9日,中央政法委在京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共有49位勇士光荣上榜,其中为救落水少年不幸遇难的潍坊汉子杨传义上榜。这名在新疆舍己救人的山东汉子,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托举,将生的希望给了少年。这启示我们(     

①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

②见义勇为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③见义勇为就意味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④作为未成年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观察漫画,该漫画风筝,启示我们(     

①受约束会失去自由②自由是随心所欲的

③规则保障自由的实现④自由与规则是不可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中学生晓丽看到“神舟十六号”顺利升空,倍感自豪,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敬佩。这表明(     

A.我国已经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B.我们要关注社会和国家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

C.我国科技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D.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12、近日,电影《失孤》原型之子被拐案公开宣判:被告人呼富吉因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唐立霞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两人的行为已构成行政违法行为②两人的行为违反刑法,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死刑和无期徒刑构成了刑罚体系④法院依法审判履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年10月,深圳市某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吴某龙拐骗儿童、吴某光包庇一案作出一审公开宣判,以拐骗儿童罪判处吴某龙有期徒刑5年,以包庇罪判处吴某光有期徒刑2年。同时判令吴某龙赔偿孙某飞、彭某英损失42万元,赔偿符某、彭某某损失42万元。对此,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吴某龙和吴某光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有期徒刑属于刑罚的主刑范畴

③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④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2022年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中国志愿者队伍超过129万支,注册志愿者已达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9%。志愿者从“一盏灯”到“满天星”,下列对志愿者理解正确的是(     

A.他们履行的责任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

B.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凸显个人利益

C.他们不抱怨不懈怠,为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

D.他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15、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公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达840余万人,人民法院可以对失信被执行人发出限制高消费令,限制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出行,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等场所消费等。这警示我们(     

①树立诚信意识,珍惜诚信记录②善用诚信智慧,尊重他人隐私

③不诚信难立足,讲诚信显美德④撒小谎无所谓,做大事讲诚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看到下列对话,你的认识是(     

小丽:鳄雀鳝虽是外来物种,但是便宜又好养,不想养了我们随便找地方扔掉也不心疼。

小智:鳄雀鳝繁殖能力强悍,食谱广泛,随意丢弃将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环境。

①随意丢弃外来物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②公民应该时刻树立国家安全意识

③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④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急需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成都大运会,中国尽显礼仪之邦,向世界发出邀请,共赴青春之约。这说明(     

A.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消除社会矛盾

B.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前提

C.文明有礼体现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D.文明有礼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8、针对漫画中的行为,下列劝导合适的是(     

①要学会辨别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②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时间精力,学会“信息节食”

③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破坏网络秩序④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自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如果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权益那么,我们就要打官司。下列关于诉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诉讼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B.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C.诉讼又称“打官司”,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D.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20、“互联网+旅游”让全国众多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期,国内旅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以上材料表明,网络(       

A.丰富民主方式,拓宽民主渠道

B.阻碍人际交往,打破时空限制

C.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D.促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辨析题(共3题,共 15分)

2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受到表彰。新时代“雷锋传人”郭明义,获此殊荣。他的事迹引发公共热议。

22、   近年来,共享单车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只要注册后,扫一扫二维码,即可提取一辆共享单车,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停乱放、恶意毁坏、私自占有、强行占道等现象屡见不鲜。

围绕“共享单车·共建共享”的主题,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现也邀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一 (共建共享·明理启智)

小明同学在上网查阅资料和信息时,找到了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交通法》中的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十二周岁。

A组同学们了解到,随着共享单车的兴盛,问题也与日俱增。201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实现共享单车共建共享。

(1)试问,上述“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十二周岁”是靠什么来调节我们的行为的?出台《意见》使相关规定从无到有,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探究二 (共建共享·善辩笃行)

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时,关于恶意毁坏和私自占有共享单车等严重违法或犯罪行为,B组的小张同学认为, “我们还只是未成年人,年龄小,这些行为我们不该管也管不了。”

(2)请运用“善用法律”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3、在学完《做守法的公民》一课后,同学们就“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热议。有同学认为:“违法就是犯罪”;有同学则认为:“青少年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不要紧”。

请你对以上两个同学的看法进行辨别与分析。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24、   毛泽东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2)我国的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都有“人民”二字,这体现了宪法的什么基本原则?

25、【伸张正义义不容辞】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存在晚上就寝几个同学说话骂人寝室长不敢管导致寝室所有同学都起哄闹腾了一夜第二天多数学生上课打瞌睡在客车上小偷偷东西很多人都看见了没有人敢说只有一小孩制止还挨了一顿打

(1)上述材料中哪些人的行为是正义的?哪些人的行为是非正义的?(2分)

 (2)材料中的寝室长和乘客的行为有什么危害?(2分)

 (3)你准备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3分)

 

26、材料 毛泽东主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特权是平等的大敌。

(1)说说你对“特权”的理解。

(2)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平等?

27、   2019年9月下旬以来,河北保定七中的六个孩子活跃在市民的朋友圈里,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救火少年”。2019年9月19日下午放学后,保定七中八年级学生王佳硕和同班的杨易赞,李政奇等六名同学发现运动场对面的居民楼突发大火后,他们从容应对,挨家挨户敲门,有序疏散了楼内所有居民。

请你从承担责任的角度,说说我们应怎样向“救火少年”学习。

28、感受国家关怀。

《民法典》围绕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依据民法典的篇章体例,从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个方面,以案例故事配图解说的通俗趣味方式,用100个鲜活的案例故事,阐释解读了老百姓生活中切身相关的民事法律问题。

(1)《民法典》前所未有地关注和保护着每一个人的权利。其实,在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非常广泛,请你说一说包括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家机关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