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地理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A.蒙古

B.俄罗斯

C.越南

D.日本

2、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是

A.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B.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

C.一方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D.全面放开生育两个孩子

3、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5500多千米,跨纬度近50度,造成了(     

A.同一座山不同景观

B.同一季节不同衣着

C.同一时刻不同景象

D.同处平原不同耕作

4、读“南水北调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线A水量小,但水质好

B.中线B调水源头为丹江口水库,不经过河南省

C.东线C水量大,但水质较差

D.中线和东线已开始调水,主要解决华北平原的缺水问题

5、某地区的地形具有“石头长到云天外”“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特点。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因山道崎岖,该地区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据此推测,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6、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

A.汉族

B.壮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7、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居民的建筑形式,南方居民的房屋建筑一般是:

A.平顶房 B.墙体镂空的晾房

C.砖墙斜顶房 D.窑洞

 

8、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

A. 漠河镇   B. 青藏高原   C. 台湾   D. 吐鲁番盆地

 

9、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如图为“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小题。

【1】我国平均入春时间(     

A.南方早北方晚

B.东部早西部晚

C.东北早西北晚

D.西南早东南晚

【2】影响我国南北方平均入春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天气状况

C.海陆位置

D.纬度高低

10、引起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氟利昂   D. 硫化氢

11、关于首钢搬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首钢搬迁是为了首都环境质量 B首钢搬迁是为了减少北京市人口数量

C首钢搬迁是为了增强河北经济实力 D首钢搬迁是因为曹妃甸濒临沿海

 

1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节目,向世界展现了北纬30°沿线神奇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下图所示的剖面图中,属于我国北纬30°沿线的是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同学们,认识祖国是爱国的重要方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     

A.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

B.自南向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C.领土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D.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2】我国幅员辽阔,“头上顶到漠河北,嘴喝两江汇合水,脚踩曾母暗沙岛,帕米尔上摆摆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江”指黑龙江和松花江

B.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C.曾母暗沙位于我国东海

D.漠河与曾母暗沙的气候差异源于两地经度差异大

1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15、“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说的是哪个高原的现象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6、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是

A. 黄河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长江三角洲   D. 湄公河三角洲

 

17、坎儿井是新疆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在地下取水是为了(     )

A. 利于灌溉   B. 避免蒸发

C. 利用地势自流   D. 节约成本

18、“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关于我国各民族说法正确的是(     

A.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B.高山族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C.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56个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19、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A.

B.

C.

D.

20、基于北斗卫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京张高铁对客站灯光、温度、湿度等设备管理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如此“智慧”的大脑突出体现了(  

A.科技引领

B.资金支持

C.政策支持

D.人才倾斜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依据 地理来划分的。

 

22、下图为我国部分铁路和人口分界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为人口地理分界线________一线,以此线为界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

(2)人口分界线经过的①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是_________

(3)图示铁路线路从西北边陲一直延伸到东南沿海,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________个,其中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是_______,该城市位于______ 江的干流沿岸。

(4)铁路②段被称作_________线,图中铁路沿线最东端所属的干湿地区是__________

23、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

A. 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B. 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C. 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 附近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24、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我国降水集中在 季节,相比之下,   季节雨水要少一些。

 

25、中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   最多.

 

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   人种聚居地,它的地形以   为主,起伏和缓。

 

27、东北三省给人们印象深刻,我们常用“________”来形容东北三省(合理即可)。

28、根据下列所示写出相应的地形区。

西侧

 

山脉

 

东侧

 

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华北平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脉

 

云贵高原

 

 

 

29、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从黑龙江省的_________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市;我国共有个_________民族。

30、东北三省农作物一年____熟,该地区成为了我国最大的____(轻、重)工业基地。

三、解答题(共5题,共 25分)

31、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0多万平方千米,并仍以每年3000多平方千米的规模在扩大;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位于第______阶梯,请分析其原因______

(2)A区作为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矿产资源丰富,如______的镍,该地区治沙四十年已见成效,但荒漠化现象依然严重,请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______

(3)我国湿润地区大名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但B地与E地区也成为湿润区,请分别解释原因。

32、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山脉,注入____海。

(2)黄河中游流经____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____的河流。

(3)下游进入____平原,坡度变缓,流速____,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____河”,极易决堤成灾。

(4)实验探究表明:同等降水量,同等坡度,植被越繁茂,水土流失越____

(5)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提出解决措施(至少两点)。

3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我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缺水现象,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一些城市不得不实行限量、定时供水。

材料二: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造成近百万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困难,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材料三:我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图(下图)

(1)请简要说说造成城市“水荒”的主要原因。

(2)根据我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图,请对我国水、土资源地区分配情况作简要评价。

(3)针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措施。

(4)请你为主题是“关注城市‘水荒’”的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34、读台湾省位置与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甲省是  

(2)图中①、②、③、④海域分别是        

(3)台湾多发地震,是因为  

(4)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少部分是热带季风气候.

(5)台湾人民是我国的骨肉同胞,居民以   族为主,其先辈大多来自祖国大陆的   省,少数民族主要是   族.

 

3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淮海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以____为界;图示甲范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性农作物____的生产基地。

(2)图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特点____;该河4、5、6月份径流量最小的原因是____

(3)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这种气候对该地优势经济作物的有利影响是____,不利影响是____

(4)黄淮河平原风沙危害严重,风沙频率最高的季节是____,原因是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