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2、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它们的性质相同
C.铝比铁性质更活泼,则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3、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C.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排放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4、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张青莲
5、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示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故二者化学性质相同
B.转化:H2O、KClO3、MnO2中均含氧元素,故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因为通电时稀有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推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少量杂质 |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
A | N2 | O2 |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
B | CuO | C | 隔绝氧气高温加热 |
C | CO | CO2 |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
D | MnO2 | KCl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A.A
B.B
C.C
D.D
7、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可立即开灯检查
B.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
C.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8、某实验小组在跨学科实践课上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制氧机部分配方说明见下表。其中甲剂、乙剂分别是过碳酸钠固体(2Na2CO3·xH2O2)或二氧化锰中的一种。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加入某配方,制气室内变得浑浊,温度上升;洗气室内有气泡冒出。已知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剂 | 乙剂 | 平均供氧量(毫升/分钟) | 供氧时间(分钟) |
配方一 | 1袋 | 1袋 | ≥320 | ≥15 |
配方二 | 1袋 | 2袋 | ≥500 | ≥25 |
配方三 | 2袋 | 3袋 | ≥1000 | ≥15 |
A.甲剂是过碳酸钠,乙剂是二氧化锰
B.洗气室中水的作用是降低氧气的温度和加快氧气的产生速率
C.若甲剂为8.0g,乙剂为188.4g,理论上得到氧气28.8g,则x=3
D.若突发缺氧性疾病,在呼叫救护的同时进行吸氧,应选择的最佳配方是配方一
9、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4P+5O22P2O5
B.C+2CuO2Cu+CO2
C.H2O+CaO=Ca(OH)2
D.NH3+H2O+CO2=NH4HCO3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1、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MnO2)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O2),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12、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如图所示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图1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②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
③图3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④图4实验能说明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2023年7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强调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值得提倡的是
A.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B.回收各种废旧金属,进行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
C.为减少河道污染,可以将工业废水排入枯井
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15、下列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量筒读数
C.检查气密性
D.取用固体
16、下列四个图像与对应描述不相符的是
A.向两份完全相同的CaCO3中分别加入足量的5%、10%的稀盐酸,生成CO2质量的变化 | B.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剩余固体质量的变化 | C.20℃时,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溶液质量的变化 | D.将5gNH4NO3溶于20mL水中,溶液温度的变化 |
A.A
B.B
C.C
D.D
17、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
A.5O2N
B.O5N2
C.N2O5
D.2NO5
18、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玩起了以水为主题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游戏的规则为: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并按序号和要求找出A和B对应的物质,如图所示。下列A和B对应的物质组不符合游戏规则的是
A.A为氢气,B为氧气
B.A为氧气,B为碳酸
C.A为氢气,B为氧化铜
D.A为氧气,B为有机物
19、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空气成分模型
B.灭火原理模型
C.物质组成及构成模型
D.溶液的性质模型
20、吸烟有害健康,下列表示“禁止吸烟”图标的是
A.
B.
C.
D.
21、氮化镓(GaN)是生产 5G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和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 a=7,b=8
B.镓原子核内有 31个中子
C.镓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镓的氧化物化学式为:GaO
22、某初中化学实验抽查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以下是小明同学实验过程中部分操作示意图,正确的是
A.取用块状固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验满
23、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或方法 |
A |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 | 加入足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C |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D | 鉴别CH4和CO |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A.A
B.B
C.C
D.D
24、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请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质量为
C.中子数为33
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25、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关闭弹簧夹,实验中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b处白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H形管的容积为50mL,白磷为足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终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约为10mL
B.对比b、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烧杯中的水和量筒中的水的作用不一样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26、小明在做氯酸钾制取氧气(2KClO32KCl+3O2↑)实验时,绘制了试管中固体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表示氯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C.c点表示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
27、小刚同学在实验室中用一种紫褐色固体粉末A进行探究实验,他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如下,请你帮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标出每种元素的化合价: B: F: 。
(2)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4)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无色气体B,较好的方法是(填编号): ,理由是: 。
28、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变化与现象是化学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
(1)请将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的分子性质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有助于理解反应的实质。如图是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请在空白方框内画出“反应中”微粒的状况________。
②从上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29、下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A、B、C三种物质可能是气体的是 。
(2)将t1℃140g 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可用图上的 点表示,此时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A物质40g,可用曲线上的 点表示。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若将d点对应的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物质。
30、下列实验技能都是你必须具备的,你能作出正确回答吗?
A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______________;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_______________;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___________;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______________;
E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河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研究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
(3)找出图中实验装置还存在的两处错误_____;_____。
32、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 氯化亚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化学物质与生活关系密切,请从①硝酸钾②硫酸铜③氧气④氢气⑤活性炭这些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1)可以供给呼吸的物质是______。
(2)属于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
(3)可以用于净化气体和水的是______。
(4)可用于作农田化肥的是_______。
(5)可用于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的是______。
34、往盛有氯气(Cl2)的集气瓶中,不断通入氨气,首先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随后出现大量白烟,该白烟是由一种含铵根离子的化合物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试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5、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汞原子______;
(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
(3)氖气__________________;
(4)2个铵根离子______;
(5)在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显+5价________。
3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B中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2)列举一个生活中同样说明该性质的现象:_________。
37、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是铁丝的燃烧实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2)图B实验的操作是,取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独火焰上方,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是_____。
(3)图C是过滤实验装置,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4)图D是研究分子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8、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完整实验报告。
实验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 | 取少量硫点燃后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 _____ |
取少量硫点燃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发出_____火焰 | ||
B | 取一根长2cm直径为5cm粗铁丝烧红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不发生燃烧 | _____ |
取一根长2cm直径为5cm的螺旋状细铁丝烧红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_____,放热 |
反思与结论:(1)实验中集气瓶内都要留少量的水,其中水可以由细砂代替的是_____(填“A”或“B”)
(2)通过比较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
39、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①中所得气体是______,①与②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
(2)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教材中利用红磷或白磷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实验目的,在A、B、C三组实验中,______组实验要求红磷或白磷需要过量或足量;
(2)A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紧,可能造成进水量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集气瓶上方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3)B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_;
(4)C实验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从而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