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景阳冈》内容回答问题。
(1)这篇课文根据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________。
(2)学完本课,你认为武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
(3)写出《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
柴进——_______ 吴用——_______
李逵——________ 鲁智深——________
2、比一比,再组词。
蒸( ) 挪( ) 吻( ) 惶( )
拯( ) 娜( ) 物( ) 煌( )
偎( ) 蚁( ) 惆( ) 绽( )
喂( ) 议( ) 稠( ) 淀( )
3、理解古诗内容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概括。全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其中表现王侯贵族具有特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腐败现象的不满。
(2)《十五夜望月》中间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分享。
除了《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所描述的传统习俗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入表示全部的词语。(不要重复)
商场里摆满了商品,有的架子上_____是生活用品,有的架子上_____是体育用品,有的架子上_______是服饰,有的架子上_________是食品,真是琳琅满目呀!
5、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____________)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___________)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往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___________的景象。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4】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 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中诗人将主人不在家或不想让青苔留下木屐的痕迹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语言幽默风趣
B.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并通过一枝红杏,引发无限遐想,让读者想象“满园春*”
C.本诗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诗人“小扣柴扉”但园主人却“久不开”,说明园主人懒于社交,性情孤僻冷漠
D.朗读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前两句要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诗人的失望扫兴之感;后两句要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感
【4】诗中揭示了“一切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新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这一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浇花》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浇 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的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株装的杂草。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查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带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时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叫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在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们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⑪ “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花儿也占了光!”
⑫后来,妈妈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的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陕西省选文,有改动)
【1】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完成下面表格。
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甲】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乙】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以上两个片段出自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分别描述了李大钊同志____和____的情景。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转折
B.表示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
【3】两个片段中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多选)(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D.神态描写
【4】从“坚决”“安定”“沉着”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李大钊______的革命精神。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邓稼先<节选>
抗战开始前的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同住一室。50年的友谊,_______。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了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_______——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下面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_______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_______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将下面的四字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截然不同 引人注目 妇孺皆知 亲如兄弟
【2】抗战开始前,“我”和邓稼先曾在________同学一年;抗战时期,“我”和邓稼先在________又是同学。
【3】为什么奥本海默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眼中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前预测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最后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③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④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到村外,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于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儿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⑤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 … 这一留就是整整三十年。
⑥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县教育局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⑦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⑧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归定,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⑨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上时,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⑩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本文有改动)
【1】这篇短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女大学生离开小学校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及最终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诗句,这两次背诵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④孩子们齐跪的一幕,可谓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请你调动积累,发挥想象,在划线句基础上,将这一场面描写得更具体。(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关系。
【2】本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
①道理论证 ②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举例论证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结合背景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诗句没有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sǒnɡ)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朦胧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元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点迷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 。
【3】第二段中“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些语句相照应?在文中用“ ”画出来。
【4】儿子去割草是为了______,父亲让儿子割草是为了______________。
【5】认真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画“ ”句子①运用了____和___描写,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_________。
(2)画“﹏﹏﹏”的句子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_________________
15、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
(缩句)
2.用“生气”的不同词义造句。
(1)活力;生命力。
(2)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3.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随身带的干粮都快吃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双重否定句:我只有用劳动来解决饥饿的威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拟人句:高粱红了,稻子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你怎么能说这都是他的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此时此刻教室里真安静啊!”为开头写3—5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用加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进快速办公室。(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难道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诗人苏轼在《 》中“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