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词填空。
一(___)报纸 一(___)自行车 一(___)零工
一(___)商店 一(___)差事 一(___)客户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一文,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二字,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学完本文,我想起了课外积累的与本课主旨有关的名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中国近代的作家、散文家________________,课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那一天里“我”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的心路变化历程,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4、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喜欢_______和_______。
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流落荒岛→_______→_______→_______→获救回国。小说表现了鲁滨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匆匆》是一篇 散文,作者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采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法。文章紧扣“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按要求填空。
“瞅”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第13笔是______。“瞅”的意思是用眼睛看,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_。
表示“看”的词语还有很多:一个字的有望、______、______;两个字的有俯视、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字的有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___________
玉盘:___________
【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1】作品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
【2】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选择答案,将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
A.这篇作品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及旅居在外的喜悦之情。
B.这篇作品通过景物烘托,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9、五月,洋槐开花了。山山洼洼,坡坡冈冈,好似( )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 )在肩头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的蜜。“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了白生生的槐花。中午,桌上就会摆出香喷喷( )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儿打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无论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摇摇晃晃地卧在槐花树下不想回家。好( )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精白粉拌槐花蒸的。若吃成的,就浇上麻油蒜泥和陈醋;若吃甜的,就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可好吃了。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塑料袋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亮的槐花蜜。
五月,洋槐花开了,槐乡的小姑娘儿变得更俊俏。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插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塞( )的全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咧咧的,不住地往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的,香喷喷的,真有口福呢。
【1】给文中画线的字注音。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一望无边的白。( )
②上衣或袍子的前半部分。( )
③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照样子,写词语。
山山洼洼(AABB)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条一条((ABAB)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关。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 )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 )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章中的括号里。
A. 干干瘦瘦 B. 稳稳当当 C. 平平淡淡 D. 皱皱巴巴
【2】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
【3】“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虚掩着的门
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
门牌的房间”,但也没解释为什么。
在这家效益相当不错的公司里,员工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
总经理的叮嘱,谁也不去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
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员工,总经理对新员工又交代了一次
“不要走进那个没门牌的房间”。
这时,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
总经理满脸严肃地答道:“不为什么。”
回到岗位上,那个年轻人还在不解地思考着总经理的吩咐,其他人便劝他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不用瞎操心,听总经理的没错。
年轻人好奇地偏要( ),众人便拿出公司的规章制度,提醒他别砸了手里让人羡慕的饭碗。
可年轻人偏偏来了犟脾气,非要走进那个房间看看。
他轻轻叩门,没有反应,再轻轻一推,虚掩的门开了。不大的房间里只
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牌,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字——把纸牌送
给总经理。
年轻人十分困惑地拿起那个已沾了许多灰尘的纸牌,走出房间。
这时,闻知年轻人闯入了这个禁入的房间,又拿出了一张纸牌,有人
开始为他担忧,有人替他出主意,劝他赶紧把纸牌送回去。大家同情地表示:
一定替他保密,谁也不说他曾进入那个房间。
可年轻人却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乘电梯直奔15楼的总经理办公室。当他把
那个纸牌交到总经理的手中时,总经理 地宣布了一项让他震惊的
结果——“从现在起,你被任命为销售总经理。”
“就因为我把这个纸牌拿来了?”年轻人 地追问。
“没错,我已经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胜任这份工作。”总经理
地看着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果然不负厚望,把销售部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事后,总经理向众人解释道:“这位年轻人不为条条框框束缚,勇于走进某些禁区,这正是有开拓精神的成功者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众人恍然大悟。
【1】文中第7自然段的括号里应填上的恰当的成语是_________;还可以填上
合适的歇后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14自然段是年轻人与总经理的对话。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语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请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中的“门”有两层含义,表面的含义是指那扇虚掩的“门”,深层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众人听了总经理的解释后都“恍然大悟”,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
怎么想呢?(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负厚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负”的意思在字
典中有:a.依仗 b.享有 c.辜负。“不负厚望”中的“负”应选_____。
【6】你能给这篇文章换个题目吗?你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简短的词句评价文中的人物:
年轻人:
总经理:
众 人:
【8】写反义词:开拓—— 束缚——
写近义词:困惑—— 叮嘱——
12、 监狱里的锻炼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为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持斗争。”
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到两个小时。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遍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同志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一只大碗,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手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另外一种锻炼方法,叫作“室内体操”。体操包指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件事不明白,你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连死也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命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他的道理讲得很透彻,难友们豁然开朗,精神振作,也都开始锻炼身体,投入到更艰苦的斗争中去。
【1】短文中讲了王若飞锻炼身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想方设法锻炼身体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四、五自然段是( )的关系。
A. 概括和具体 B. 总述和分述 C. 原因和结果
【3】下列对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兴极了。 B. 很开阔。 C. 突然明白过来了。
【4】“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这里的“真理”
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类文阅读。
李大钊的一生就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的。他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人民。
有一年冬天,李大钊从报社刚刚领回一笔稿费,他走在路上,心里很高兴。这几天,夫人又为家里的生活费发愁了,这一点稿费可以补贴一下家用。
他走到一个街口,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倒在马路边,伸出一只骨瘦如柴的手,想过路的人乞讨。李大钊走到老人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摸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老人慢慢抬起头来,看看手里这么多钱,又看看李大钊,激动而干瘪的脸上挂满了泪珠,连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恩人。”
又有一次,李大钊与一位朋友一起坐轮船,他俩刚刚通过检票口,有一个老头,没钱买票,挤在他们后面想混过去,卖票的揪住老头,厉声喝道:“快下船!”老头跪在查票的面前,苦苦哀求。查票的不肯,一把夺过老头手中的行李,要往大江里扔。李大钊走过去,拽住行李说:“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我替他付。”于是替老人不了船票,结果自己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李大钊只是向老人点点头说:“回去好好安排一下生活吧!”就离开了老人。
李大钊同志的一位友人对他有一句评语,说他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这个评语是毫不过分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不犹豫:_______________
骨瘦如柴: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讲李大钊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5】李大钊家的生活状况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大钊看到乞讨的老人是怎么做的?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高邮的咸蛋,是汪曾祺关于端午的美食记忆,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为第二章节的“端午美食”栏目,撰写“高邮咸蛋”的介绍语。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注]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注释】白嘴:方言词汇,指的是不就饭(光吃菜)或不就菜(光吃饭)。
【要点提取】
【1】要完成对“高邮咸蛋”的介绍,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以下内容。
(1)(原因分析)高邮咸蛋为什么出名?
___________
(2)(信息提取)高邮咸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概括)在端午节,与鸭蛋有关的风俗是__________。
【写法借鉴】
【2】(写作手法)作者是如何写出高邮咸蛋的美味诱人的?请简要分析。(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____________
【撰写介绍语】
【3】(小练笔)请结合上面对材料的分析,撰写一段介绍语,向大家介绍“高邮咸蛋”这一美食。
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照管花草。(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17、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原来的意思。
(1)天游峰的景色是那么美丽,空气是那么清爽,我真舍不得走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
(2)这次比赛的结果,同学们都很满意。(用上“无不”或者“无……不……”)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
(3)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理解破折号的用法,仿写一个含有破折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次习作就来写一个你觉得最有特点的人。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并通过一两件事情把他的特别之处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