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地上霜。
2.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
4.春*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3、补全下列成语
1.肃然(_____) 绞尽(_____) (_____)为邻 (_____)伦次
2.莫名(_____) 绿林(_____) (_____)峭壁 (_____)蒂落
3.万水(_____) 面不(_____) (_____)罕至 (_____)在目
4.源源(_____) 投笔(_____) (_____)音信 (_____)以偿
5.玲珑(_____) 势不(_____) (_____)囔囔 (_____)星星
4、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1)上面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的意思相同。
(2)表示获得第一的四字词语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第1题中句子的写法用下面的三个词语写一句话。
无可奈何 无能为力 一筹莫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近义词。
充当—________ 剧烈—________ 均匀—________ 侍弄—________
坚固—________ 报告—________ 焦躁—________ 清理—________
6、课外阅读。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欲: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 独: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再写出一首你知道的毛泽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菜花无处寻。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季的景色。
【3】“急走”的意思是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篱笆和小路表明这里是乡村。
B.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繁茂。
C.“急走”“追”形象地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D.“无处寻”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5】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腊八节这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此外,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用醋泡蒜的习俗,这种蒜叫“腊八蒜”。还有一些地方的习俗是在腊八前一天,用钢盆舀水冻冰,等到了腊八节就把冰脱盆,敲成碎块。据说这种冰很神奇,吃了它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1】腊八节那天,琪琪的妈妈想把自己熬好的色泽诱人的腊八粥拍照发到朋友圈,但她不知道该配什么文字,请你帮她想一想。要求语言简练,体现民俗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介绍了哪几种腊八节的习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本梳理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我小时候关于声音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天中有多少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街上有哪些声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本梳理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1】“老班长”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也写出一段外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班长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帘洞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去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古人说:“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无事,去寻源头。”喊一声,众猴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头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众猴拍手称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不伤身体者,我们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猴群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纵身一跃,进入瀑布中,抬头观看,那里边无水,有一座桥梁。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遮闭了桥门。上了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看了好长时间,过了桥,左右观看,只见洞的正当中有一石碑。碑上有一行楷书大字,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跳出水外,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他把里面的情况告诉众猴,还说这里真是我们安身之处。里边宽阔,能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了,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儿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过了一会儿,也都进去了。到了洞内,他们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只搬得筋疲力尽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忙站好队,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改动)
【1】填空。
①《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三国演义》里有三________的故事,三________的故事。《水浒传》里有三________的故事。
②这篇文章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主要写了________。从这个片断中,体会到________。
【2】概括第一,三,五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出自什么?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______) 益发——(______)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你从雪山起来,
春潮 ;
你向东海奔去,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哺育________(bǔ pǔ) 乳汁________(rǔ lǔ)
【3】这段话作者运用了________手法。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北京的春节真是十分热闹非凡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汤姆说,他认为他不会在意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给出的句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疫情中的逆行者点赞。
疫情中的逆行者,像虎一样勇猛和无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练习。
1.鸟怎么会是恐龙变的呢?
改为陈述句: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人们以为赫胥黎发疯了。因为在人们看来,恐龙早已灭绝。
因为 ,所以 。
3.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
17、句子训练。
(1)我们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的要求。(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
(2)爸爸对小明说:“今天你跟我去奶奶家一趟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3)听了这话,他愤怒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练习。
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4分)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封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
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用了什么用词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你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0、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21、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锻炼身体的叔叔阿姨,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还有维护秩序的警察叔叔,卖早餐的小贩……选择一个人,选取最典型的事例,运用恰当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