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是一项是( )

A.新校区即将建成,校园里将种植松柏、香樟、月季、山茶等许多树木。

B.一个人难免有点缺点和错误,改进了就好。

C.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带着工人们修建了京张铁路。

D.看到妈妈每天从早忙到晚,使我深受感动。

2、下列词语只有一组搭配不当。把它选出来(  )

A.凛冽的北风

B.荡涤着尘埃

C.铿锵的臂膊

D.精心地调制

3、下面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组是(       

A.锻练  油罐  扭扣

B.拐仗   粱国   手腕

C.名誉  簇拥  水寨

D.师傅   亨乐   拨河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把下面的词语填写完整。

________ 精神________ ________拽顶

________ 仰面________ ________淘气

5、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籰子的。

这句话是_____描写。“巴不得”“七手八脚”等词体现了_____

6、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醒目——(   )   淘气——(   )   究竟——(   )

反义词:信任——(   )   有趣——(   )   热情——(   )

 

 

7、猜字谜。

(1)半青半紫。谜底______

(2)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谜底______

(3)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谜底________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谜底________

8、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的天气 __________的韵致         __________的八仙桌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思考作答。

亲情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冷了再说。老王还在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  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趁  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的,从他七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停下):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母亲回答道:雪还在下呢!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担心  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北风四起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用“√”表示出来。

2给文中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选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3)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4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里,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1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A、涌出  B、产生  C、出现)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  )(A、迟疑  B、紧张  C、害怕),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1在括号在选填恰当的词语。

2从下列句子中选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打上“√”

①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②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③我开始有些(  ),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④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3想一想,下列语句是怎样生动地描绘了马蜂与马蜂窝的。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线的那多有趣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对、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

 

 妹妹:

 马蜂:

6在众多的马蜂中,作者只重点写了其中一只,为什么?

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写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文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A. 任何一种橘树种到淮北都只能结成枳。

B. 齐国的人到楚国都可能做起盗贼来。

C. 橘树的变化和人的变化是相同的原因。

3对于水土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中两个水土的意思是一样的。

B. 第二个水土指的是国情及国民情况。

C. 第一个水土指的是人们的生存环境。

4请你对晏子的外交语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窃读记

①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到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③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⑤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⑥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⑦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⑧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⑨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我们还学过她的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__________》。“窃”字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填选项)

①偷盗;②偷偷地;③私下。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倾盆大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短文内容填空。

当她感觉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___________,为了隐藏自己,她会___________,最令她开心的是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读书时一系列动词,用“___”画出来,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读书心理。

5写出你对画曲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涌现。

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②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⑤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为“她”是为什么而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①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那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

…………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②武松一踅(xué),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  )住胸脯,(  )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1给上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A.提  B.举  C.踏  D.踩

3文中“醋钵儿大小拳头”突出了武松(  )

A.拳头硬 B.拳头小 C.体格强壮,力量大 D.拳头握得紧

4文中①②两处画“   ”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做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鹊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的不学好,我感到有一肚子的委屈。

父亲到外面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题目是“父亲的礼让”,读完文章,你知道父亲“让”出了______________,从中知道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

【2】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写一句话。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特别想要这个名额,一心想要争取。

B.加点的词语说明这件事很严肃。

C.加点的词语说明“我”态度坚决,希望父母也重视。

D.加点的词语完全可以去掉。

【4】认真体会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 )

A.父亲在老师面前好面子。

B.敬重老师;希望老师善待孩子。

C.尊重老师;向老师证明家里条件不错。

D.讨好老师;帮孩子争取贫困生名额。

【5】父亲为什么礼让?请你简要地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短文,你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7、课外阅读  17分

海滨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总是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 慢慢地向前走。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读短文,填写词语。3

( )的沙滩  (   )的海风   (   )的夏夜

)地走   )地抚摸   )地闪

(2)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明灯加双引号是因为_______ , 明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  

(3)请你用 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比喻句。2 再用 ~~~~~~~划出一个拟人句。2

(4)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

5短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依次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6短文主要写了   3

 

18、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19、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从画横线的句子你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曲线的句子是对石猴语言的描写。通过语言来写人物性格,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这段话意思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1)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

(2)石猴带领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3)众猴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弄得力倦神疲。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快乐习作百花岛

题目:我心目中最高大的人

要求:1.哪些人影响了你,规范了你的言行,甚至他(她)就是你的榜样?在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请把他(她)介绍给大家吧。2.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抒发你的感触。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