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画线成语在语句中使用不正确的是哪项,把它选出来。(  )

A.在学校诗歌朗诵会上,李红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们。

B.下了火车,吃过早饭,我迫不及待地奔向了海边。

C.暑假要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举一反三地向同学们强调交通安全和游泳安全问题。

D.潮白河两岸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在这里散步真令人心旷神怡

2、跳秧歌是在每年的(          )。

A.七月十五

B.八月十五

C.正月十五

3、宙斯的姐姐和妻子是谁?                          

A. 阿波罗 B. 赫拉 C. 哈得斯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______  侵犯——______  轻松——______

幼稚——______ 寂寞——______  等候——______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 不可( )( )   ( )( )

( )( ) ( )( )浩渺   ( )( )

6、读读课文,完成练习。

《景阳冈》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本文叙述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之后,趁着酒劲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性格。

7、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________

②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发出欢快的呼啸声。________

③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震得山冈也动了。________

④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__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juàn liàn   mén zhěn nián líng   bēng dài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

shī gōng   zhǎn xīn   cí xiáng duàn liàn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   阅读理解。

不灭的灯光

①我同我的班主任郑老师是邻居,她家的窗对着我家的窗。一年四季,郑老师家的灯光总要亮到半夜。

②去年秋天,学校开运动会,郑老师不但跑上跑下,组织、照顾同学们,自己也上场参加了比赛。一天紧张的运动会过后,回到家里,我累得一头栽在床上和衣睡去,母亲的呼唤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半夜了□脱衣裳睡吧□我向窗外望去,室外一片漆黑,唯有郑老师家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

③国庆之夜,我看电影回来,多少人家飘出酒宴的浓香,多少人家传出欢声笑语,多少人家传来电视机的乐曲……只有郑老师家仍然亮着静静的灯光。

④严冬之夜,停电了,多少人家正好早睡一会儿。这时我注意到,只有郑老师家的窗前跳跃着烛光。

⑤一个元月的夜晩,我发现郑老师的房间破例没有灯光。我宽慰地对妈妈说:“郑老师今天休息了!”妈妈说:“傻孩子,郑老师的爱人病了,怕影响他休息,郑老师到厨房备课去了。”果然,郑老师家的厨房一灯如豆。

⑥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逐渐扩展,照亮了我的心,照亮了我脚下的路。

⑦啊,老师家那不灭的灯光,给我以温暖和力量,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1在第②自然段的□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和衣: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例: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的内容填关联词。

1______郑老师经过一天紧张的运动会后很累,______她还是照样备课到深夜。

2______我和郑老师是窗对窗的邻居,______我对她家的灯光是那样熟悉。

4作者观察细致,抓住郑老师家秋天_________________的灯光,国庆之夜_________的灯光,严冬停电时_________________的烛光,一个元旦夜晚_________________的灯光这些细小的不同之处,侧面烘托了一位优秀教师的高大形象。“不灭的灯光”是郑老师_________________的写照。

5用“_______”画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一定遇到过像郑老师这样的辛勤园丁吧。请你编辑一条手机短信,表达你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五年级某班58名同学零花钱使用情况统计表

用途

所占比例

用途

所占比例

用途

所占比例

零食

28%

请客送礼

14%

赞助他人

2%

电脑上网

24%

自置书籍

5%

外出旅行

3%

添小玩意儿

17%

学习用品

5%

其他用途

2%

[材料二]

理财四法

计划法:根据零花钱的数额,制订周计划,考虑日常花费的额度,接必要次要逐项列入计划,在固定的零花钱中支出。

阶段法:向父母建议,给的零花钱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请父母由帮助监督到逐渐放手。

审核法:把每周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让父母帮助审核。

节余法:每周的零花钱余出部分,以防急用。

【1】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表格反映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呈现的内容,写一两句调查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介绍的理财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说。

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就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吓得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消肿后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后来爷爷告诉我:“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那它为什么还要蜇我呢,这样它自己不也完了吗?”“你毁了它的家——那是多大一个家呀!它当然要跟你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我不禁想起那天马蜂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看着被捅下的蜂窝和马蜂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niè)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有删改)

【1】爷爷后院最壮观的是什么?(  )

A.鸟儿

B.蝶儿

C.虫儿们

D.马蜂窝

【2】文中捅马蜂窝的人是谁?(  )

A.“我”

B.妹妹

C.奶奶

D.爷爷

【3】“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这句话采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侧面描写

D.心理描写

【4】“我不禁想起那天马蜂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

A.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马蜂拼死一搏行为的敬佩。

B.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马蜂拼死一搏行为的不解。

C.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马蜂拼死蜇“我”心有余悸。

D.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马蜂拼死蜇“我”心存仇恨。

【5】仔细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会怎么评价文中的“我”?请联系文章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与困难掰腕子

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义无反顾:______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_____

【2】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父亲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

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 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 8 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

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 8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 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A.送报少年 B.“我”的儿子 C.“我”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并不十分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

A.他上学去,不送报的原因

B.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_____描写、_____描写、_____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__________

14、阅读啊,体育,你就是乐趣!……和平的竞赛动力。一段,完成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赞美了体育哪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自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谈谈对体育,你就是和平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chóu chú chóu zhù)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àn  yīn)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ɡé  ɡě)裹尸还。

【1】用“√”给文段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画“_____”的句子是对毛泽东________和______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___________的心情。毛泽东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则表现了他有__________。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还”在这里读________,可以组_________。这里的“忠骨”指______________,称之为“忠骨”是因为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试着把毛主席当时的神态、动作等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先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 ),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   )。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哀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词语的序号。

A.汗如雨下B.汗珠滚滚C.汗流浃背D.挥汗如雨

2读划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这句话是对沃克医生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沃克医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_________。这句话应该用______语气朗读。

3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了沃克医生在手术时十分紧张,不知道自己割了多少刀。

B.写出了手术中动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

C.从侧面写出了刘伯承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

17、课外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莱,曹操派许褚、张辽请刘备。①张飞和关羽两人不在,刘备只得心惊胆战地入府见曹操。曹操笑着说:“你在家做大事啊!”②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他的手,走到后园,说:“你学习园艺不容易啊!”刘备回答说:“没事消遣罢了。”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忽然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们都口渴。我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听了这句话,嘴里都生出唾沫,都不渴了。今天见此梅,觉得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突然说道;“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请说说看吧。”

刘备便说:“淮南的袁术,兵粮足备,能称为英雄?”曹操笑道:“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吾早晚都会抓住他的!”

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四代中有三代是公卿,家门中有很多故吏,能称为英雄?”曹操笑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备只好再说:“有一个人人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刘备又道出了孙伯符、刘璋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都被曾操一一否定。曹操鼓掌大笑说:“这些碌碌无为的人,何足挂齿!”刘备装模作样地说:“除此之外,我实在是不知道了呀,”曹操说:“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玄德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玄德,然后又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两人而已!”

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里拿的筷子和勺子都掉在地上。这时正巧大雨倾盆而下,雷声大作。③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因为打雷被吓到了,才会这样。”曹操此时早已放下戒备,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第一段中的“之计”是指__________。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_________的人;而刘备假装糊涂,用袁术、刘表等人来搪塞,是为了___________,最后刘备__________,终于使曹操放下了戒备,从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

【3】下列对文中画“ ”的三个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刘备寄人篱下,内心忐忑。而此时张飞和关羽都不在,他担心曹操会加害于他。

B.第②句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刘备胆小如鼠,遇事惊慌失措。

C.第③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刘备以胆小怕雷为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既保护了自己,又麻痹了曹操。

【4】文中画“ ”的句子可以用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我还知道两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2018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某学校开展了“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的主题班会活动,对全校学生做了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下图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材料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战争年代,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等人的英雄故事感天动地,这些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岁月静好;和平时期,守岛三十二载的王继才、“你退后,让我来”的排雷英雄杜富国,都是一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以“无我”的心态成就“大我”的英雄……他们用奉献和牺牲,诠释了军人的底色。正因为他们爱国、勇于担当,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材料三】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大凉山深处——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消防人员、地方扑火队队员等扑向火海,与火魔展开殊死搏斗。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31名扑火人员壮烈牺牲。这些救火英雄们,用生命诠释着使命、责任和担当,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公仆”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在柱状图中,浅色部分是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人数所占比例,深色部分是不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人数所占比例。______

(2)该校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较为熟悉。______

(3)在调查结果中,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对当代英雄的情况不了解。______

【2】《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根据你的理解,下列人物中,不是英雄的是( )

A.航天员杨利伟

B.寒窗苦读的高考状元

C.守岛三十二载的王继才

D.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3】任选材料中的一位英雄(或一个群体),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并用一句话对其进行赞扬。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

赞扬: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材料,同学们对“英雄”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实在令人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如超人、钢铁侠等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也没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还需不需要英雄?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童年的时光

童年犹如一杯清香甜酸的柠檬茶,沁人心脾,给我留下长久的回味。

童年是清香的。那时的天空很蓝,蜻蜓、蝴蝶、“ 拜拜跳”在草丛中飞舞、跳跃。我在草丛中追着蝴蝶奔跑。山间清朗的风,带着花草的芳香,迎着我的面颊吹过。我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吹过,心中无限喜欢这种清香的感觉,想再多待一会儿,多享受一会儿。只是山间旖旎(yǐ nǐ)的风光在太阳落山后仿佛就无处找寻了,不知疲倦的我只得随母亲下山。

童年又是甜蜜的。那时我参加了绘画班。绘画班的老师姓陈,年轻貌美,温和善良。班里的同学大多是温文尔雅的,而我与他们相比则胖点,而且年龄最小,可能因为这样,陈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我。绘画的时候,我的眼睛总是盯着门口,仔细观察是否有人参观。有人看的时候,自然要表现得最好,一笔一画都要规范;没有人看时,自然要能省就省啦。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躺下,好像一只懒猫。“过来!”陈老师说。我就会迅速地爬过去,倚在她腿上,同她谈天说地,甜蜜无比。

童年偶尔会酸。7岁那年的阳春三月是我忘不了的。那时的我平凡又调皮,总是忘带作业甚至课本。有一次,语文老师一怒之下,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揪起我的衣领,把我带到办公室。面壁思过了一节课,我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老师啊老师,我想对您说,我犯了错,您可以批评我、骂我,但是不要不让我读书,您不让我读书,我学不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不了本领,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我是会来找您算账的。”当语文老师当众读这段话的时候,全班同学爆笑,大家都笑出了眼泪。

童年犹如一杯清香酸甜的柠檬茶,我时时喝它,越喝越想喝,越喝越回味无穷。

1文章的结构是(   )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2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童年是清香的?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年是甜蜜的,这种甜蜜表现在(   )

A.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躺下,好像一只懒猫。“过来!”陈老师说。“我”就会迅速地爬过去,倚在她腿上,同她谈天说地,甜蜜无比。

B.老师让“我”面壁思过一节课,“我”写出了一段话,让全班同学爆笑不止。

4当语文老师读“我”写的那段话时,全班同学爆笑的原因是(   )

A.“我”写的话真实可信,同学们认为“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B.“我”不怎么懂事,写出来的话幼稚可笑。

5童年犹如一杯清香甜酸的柠檬茶,除此之外,你觉得童年还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换个说法,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1.淮南的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1、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字句: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5】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表达。

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要求: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没有某个瞬间,你看到的某件事、某个情景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请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重点要写出让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记录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