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B.这里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C.中指不是永远不受外物冲撞,而是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很快恢复了健康。

B.妈妈总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指挥我复习功课。

C.我的作业全部都做完了,还有一道应用题没做。

D.在第二次赛马时,孙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田忌获得了胜利。

E.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F.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

G.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固)   甚聪(能干)

B.旁李(道路)       物莫能也(刺破)

C.孔君平其父(拜访)   曰(或者)

D.冀得兔(复习)   之曰(称赞)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把本课的词语补充完整。

漂泊____)(____  ________

颇负____)(____  风________

________地  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1dù jì________zì sī________是你失败的主要原因。

2.那只大虫被武松打了五七十quán_______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 bèng chū________鲜血来。此时武松也已经手脚 shū ruǎn________了,浑身没有力气,拿着已经折做两jié________的梢棒,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6、读词语,给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 )   ( ) ( )( )

( )   嘟嘟( )   ( ) ( )

( )   下雨( )

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杨氏之子》一文出自《________》,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________”说明了他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2.《手指》一文通过刻画五根手指的形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

3.一个懂得羞耻的人,就会主动拒绝做一些事情。就像《朱子语类》所言:“__________________。”

4.作恶多端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正如《左传》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意思写成语。

(1)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3)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   )

(4)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

(5)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   )

(6)抬头向远处张望,形容盼望之切。(   )

(7)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

(8)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

(9)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

(10)形容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

(11)一个人身经百战,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很勇猛。(   )

(12)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

家是风雨中一间小屋,家是大雪天的一把酒壶。

家是什么?

家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

家室高堂孺子共伴红烛。

家是什么?

家是远行时的一声声叮嘱,

家是重逢时流落的泪珠。

家是什么?

家是姑舅叔伯彼此相助,

家是赵钱孙李兄弟手足。

家是亲情的归宿,

家是半夜梦醒依旧未眠的慈母,

家是人生课堂——

读不完的一部长书……

【1】1小节诗中,作者把家说成   ,这是因为

【2】诗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描写家。在这一系列比喻中,你喜欢的说法是  

这是因为  

【3】读了这首诗,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10、名著阅读。

西游记(节选)

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duàn)成一块,所以浑做金刚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不觉七七四十九日。

【1】选文中提到孙悟空被惩治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神采用了____________等方法,都不能伤损孙悟空,只得把他送入八卦炉中,一共炼了四十九天。

【3】孙悟空不能被伤损的原因是什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

B.因为他是石猴不怕火。

C.运用三昧火,将五壶丹煅成一块,形成了金刚之躯。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树叶,我赞美你

  树叶,我赞美你!

  奉献。你将它作为生命的起点,又把它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你制造养料,让枝干粗壮,根系发达,花儿鲜艳,果实甜美;冬季到了,你为了让树木保持水分,安全过冬,甘愿牺牲自己,用生命换取树木生命的延续。你吸入的是废气,放出的是人与动物生存必需的氧气。在风沙、尘埃、噪音向人们袭来时,你们手挽手结成绿色屏障,带给世界以温馨宁静;在夏日炎炎灸烤大地时,你们肩并肩织成绿色伞盖,送给人们清凉。你的伟大蕴藏于平凡之中。

  树叶,我赞美你!

  花,果实、枝干、根虽都有奉献,但同你相比,花儿总有几分卖弄,比不上你朴实;果实虽好,却比不上你的牺牲精神;枝干有些桀骜不驯,比不上你的谦逊;树根难以跳出孤陋寡闻的小圈子,比不上你的豁达。

  每当我看到你,就会想起那些为人民谋幸福舍身赴义的革命先烈,想起那些用热血保卫祖国的战士,想起那些勤劳、朴实、善良的母亲,想起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四化大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

树叶,我赞美你!

(1)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2)文章是想赞美树叶还是想赞美人的精神?为什么?

 

1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都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从选段第一句话我们了解到金字塔位于__________;从第二句“沙海”一词,我们了解到沙漠的_______的特点。

2“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刻画细致入微,通过这些极具________的景色描写调动了读者的________,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13、________________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1.短文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与音乐相关的成语典故。给短文加个题目《   》。

2. 后世用这两个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篇文章中用这两成语典故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题。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写一句话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根据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下面古文的含义吗?

(1)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跃抃舞,弗能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观察下面的图书广告宣传画,回答问题。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的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qí)山,准备一举攻灭曹操大军。但是由于蜀将马谓(sù)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yì)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吓得个个大惊失色,魂不附体。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曹兵已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就下令,把城头旌(jīng)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guān)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①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请给短文补充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大惊失色:____

若无其事:____

【3】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   )(多选)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曹操的大军逼近西城,诸葛亮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表现出诸葛亮        的性格特点。

【5】为什么诸葛亮能骗倒司马懿?司马懿来到城下,他是怎么想的?请你在文段中①处,添加一段司马懿动作、语言或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

【6】《三国演义》与“三”有缘,我知道它里面有____、蜀、吴三个国家;我还了解了有关“三”字的小故事,有“三气周瑜”、“三顾____”、三英________

16、阅读

醉在自然的天堂里(节选)

来草原不到塞罕坝走走,就不能体会到草原的真正含义。

塞罕坝的秋天,格外迷人,眺望坝上,亭亭玉立的白桦树,挺拔苍劲的落叶松……一片片松涛林海立时奔收眼底。林间草地,百花争妍,观“百花坡”,游“月亮湖”,《还珠格格》外景地“黄花滩”寻踪,别有一番情趣。绿茵茵的草滩上,跳动着一丛丛的“小火葙”,那就是被乾隆称之为“恰似金钉钉地”的金莲花,它可以入茶消炎败火。漫山遍野的金莲,像漫天的繁星抛洒在无边的绿色地毯上,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图画。塞罕坝星罗棋布的湖泊,蜿蜒如蛇行的河流令人流连忘返,而遗存的将军泡子,塞北佛石庙,十二座连营等古迹令游人怀古幽思。“到坝上不去练兵台,不能算领略了草原风光;到坝上没到将军泡子,懊恼比地平线还要漫长”,诗人在青松白桦间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辽阔的大草原,昔日是乌兰布通的古战场,我们在《康熙大帝》电视剧中就见到过,康熙曾在这里平定了噶尔丹叛乱,而今这里成了水草丰茂的御道口牧场。沿坝上草原,越过界河进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亲身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的壮美与纯净,徜徉于绚丽多彩的草原花海,绿草遍野,天蓝欲滴,云花清秀,野芳幽香,草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

驰骋塞罕坝,红山骑军马。“红山”是驻京军区训练军马的基地,是清朝三代皇帝木兰秋弥狩猎的地方。在这里挑选一匹骏马策马飞奔,驰骋坝上,全心领略策马扬鞭的疯狂感觉。暮夜,围聚在熊熊的篝火旁,品尝烤全羊的美味,夜宿蒙古包,体验马背民族的民俗风情。

坝上草原,花之海,草之巅,回归自然的天堂,让人企盼,让人陶醉,让人永远思恋。

【1】“蜿蜒如蛇行的河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选文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塞罕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选文第三段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呢?

____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

【5】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两句话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____

17、课内阅读。(17分)

桥(节选)

水渐渐窜上来,fànɡ__sì(________)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shēn__yín(______)。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词语。(2分)

(2)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水”和“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可以看出老汉( )(3分)

A.讨厌这个小伙子。

B.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4)小伙子和老汉是(   )关系,课文到结尾才交代他们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你想对老太太说些什么?请写几句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

1在划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句是(   

A. 外貌描写   B. 神态描写   C. 动作描写

4这段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 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和杨开慧是1920年在北京结婚的。

自结婚以来,毛泽东和杨开慧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其间也有过短时的分离,但很快又聚到一起。但这次却不同了,毛泽东深知兵凶战危的道理,再说依目前的敌我力量对比看,以后的斗争必然是异常曲折、复杂、激烈。此一走,还能否和杨开慧再见上面,实在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毛泽东一想至此,心里非常难过,只有强忍悲痛安慰杨开慧:“霞,你肩上的担子也很重,要保重身体。”

二人面临生离死别,有说不尽的情话。眼看鸡叫三遍了,毛泽东拿起雨伞说:“霞,我得走了。”杨开慧开门先看看外面,见无异常动静,才招呼毛泽东出了屋。杨开慧把毛泽东送到杨家下屋的后山,毛泽东止住她:“霞,你回去吧。”杨开慧止住步,眼看着毛泽东进了松林,看不见了,オ回到屋里来。二人万没想到,此一别却成永诀。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健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1】为什么毛泽东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到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是从何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碑文结尾,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扩句)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为陈述句)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模仿秀

(1)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句子)

愿意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快乐作文

题目:神奇的探险之旅

要求:(1)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2)要把遇到的困难、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3)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4)写完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