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A.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免费刷 )

B.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露马脚)

C.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吗?(本领)

D.曹小三给他点烟时,居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果然)

2、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是(       )。

A. 他的两个舅舅 B. 外祖父 C. 外祖母 D. 他的母亲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血泊”中的“泊”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品析句子。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1)这句话是一个________句,写出了荷兰的特色。

(2)仿写句子。

学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荷兰牧场的________态美。横线处应填______

A.比喻 动  B.拟人 静

(2)放飞想象,续写句子。

牛群仿佛在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里。 

鞠躬_____)(_____  _____)(_____移山   雪中______)(______      

百折_____)(_____  _____)(_____蹈火    ______)(______卓绝

1)为了人民的利益,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 ,在所不辞。

2)诸葛亮《后出师表》: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3)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的斗争。

7、给句中的加点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______

2.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______

3.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______

8、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2)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

(3)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4)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

(5)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1)比喻学习不仔细,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_____

(2)形容马马虎虎地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2“这使他很苦恼”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

4朱熹教给陈正之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整本书阅读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开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孟,掣铁棒当头就打。长老用手扯住道:“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哩。”三藏道:“你这猴头,当时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等,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行者笑道:“师父,你哪里认得。我若来迟,你定入他套子,道他毒手!”长老哪里肯信,只说是个好人。……

三藏正在此羞慚,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长老战战兢兢,口中念道:“这猴果然无机!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蛤蟆。长老才有几分信了。怎禁那呆子气不忿,道:“这是师哥的障眼法儿,变做这等东西,使不念咒哩。”

三藏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一回是章回体小说

1《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这一回的标题是_________,读了回目标题,我能猜出这一回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话中有四个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再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写他的特点。

(1)行者:______________ (2)长老:___________

(3)女菩萨:________ (4)呆子:______________

(5)我选的人物是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

11、阅读欣赏。

提到蜻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烈日下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姿?看!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只蜻蜓正扇动着晶莹透亮的翅膀,自如地在水面上飞行,就像一位优雅的空中舞者。

如果仔细观察蜻蜓的翅膀,你会发现每一片翅膀前端都有一个小斑点,它们被称为翅痣。翅痣较重,可以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如果缺少翅痣,空气阻力就会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蜻蜓便会失去平衡。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这些翅痣功不可没!

“嗡嗡”有一只苍蝇飞入了蜻蜓的视线范围内,此时此刻,苍蝇还毫无察觉。突然,优雅的舞者化身“绝命飞行员”,只见它快速地扇动翅膀垂直起飞,以每秒20米的速度快速冲向猎物。与此同时,苍蝇发现敌情,然而自带雷达的“飞行员”早已锁定了它。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苍蝇打算改变航向的时候,“飞行员”将其擒获。一场狩猎圆满成功,“飞行员”降落在一根草茎上,开始享用美食。它们经常在飞行过程中用餐,不过偶尔也会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停下来细细品尝。

你是不是注意到了蜻蜓漂亮的大眼睛了?蜻蜓可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一共有3只单眼和2只复眼,而每只复眼都由2万到3万只“小眼”组成。借助复眼,蜻蜓可以上、下、左、右无死角巡视。任何猎物只要进入它的视线范围内,就会被它锁定。不仅如此,蜻蜓的复眼还是天生的测速仪,眼前有猎物移动时,每只小眼都会捕捉一幅画面传给大脑,经过信息处理,蜻蜓能准确判断猎物的运动速度,并预测它的运动轨迹。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能准确地把握猎物的动向,是蜻蜓成为捕猎高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小小的蜻蜓拥有高超的捕猎水平,几乎是天生的害虫“收割机”,它们专门吃蚊子、苍蝇及其他的小昆虫,并且食量惊人。一只蜻蜓平均每天能捕食1000多只小昆虫,捕猎成功率超过95%,是大白鲨的两倍,是草原之王狮子的四倍,真让人惊叹!就这方面而言,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是自然界里最成功的捕食者是毫不夸张的。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绝命飞行员——蜻蜓

B.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蜻蜓

C.食量惊人的捕食者——蜻蜓

D.捕猎高手——蜻蜓

【2】下列素材中,没有紧密围绕中心意思来说明的一项是(  )

A.蜻蜓能够快速、平稳地飞行

B.蜻蜓能无死角巡视,准确把握猎物的动向

C.蜻蜓能在飞行过程中用餐

D.蜻蜓捕食昆虫量大、成功率高

【3】以下关于蜻蜓用复眼锁定猎物的描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捕捉画面 ②猎物移动 ③信息处理 ④判断速度 ⑤预测轨迹

A.②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①④⑤②③

【4】短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就这方面而言”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蜻蜓取了不少有趣的别称:“优雅的空中舞者”“绝命飞行员”“天生的害虫‘收割机’”……请选择其中一种,说说这样写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来有四层,但每一层都没有隔板。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她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揍。

——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1桑桑心里觉得很高尚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短文中的这件事,我们知道桑桑是一个________的小男孩。(多选)

A. 有爱心 B. 喜爱小动物 C. 自卑

13、课外阅读

美丽的大草原

我生在天津,却是在科尔沁草原上长大的。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个天然牧然。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太阳高挂空中,万缕金光温柔地抚摸着群山、草原。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

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青绿一色。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草如菌的草原上,格外醒目。听,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瞧,骏马奔腾,牛羊成群。看,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拼命摇动枝叶,摇呀摇,摇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在青春的陪衬下,恰似一块巨大的翡翠嵌入了点点黄金。整个草原如诗如画。

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儿,一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那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哟,萨日朗花也开了,它那五片细长通红的花瓣向下弯曲着,像一盏盏红灯笼。这时,我就最喜欢和小伙伴们高举着一把把萨日朗花在草原上嬉戏。

秋天,青草枯黄,百花调零,只有野菊花开得正旺。山坡上、公路旁,那一墩墩、一簇簇的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香气。

八月中秋,第一场雪降临草原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草原的冬天来了。从此以后,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大雪过后,山川大地一片银白,无比壮观。那没膝深的大雪给上下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诸多乐趣。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我们的叫声、笑声,惊飞了麻雀,吓跑了寒冷。

自从我离开内蒙古之后,再也看不到草原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了。可我多么想你呀,美丽的大草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金光(lǚ   nǚ)   奔(tén   ténɡ

入(kàn qiàn)   开(dìnɡ zhàn)

ɡě yè膝(méi   mò

(2)词组连线。

地势   平坦   惊飞   寒冷

冰雪   融化   吓跑   草原

水草   复苏   放牧   枝叶

万物   茂盛   流向   麻雀

骏马   奔腾   摇动   牛羊

(3)抄写本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自己仿造一句。

运用比喻的句子:

仿照句子:

运用排比的句子:  

仿造句子:

运用拟人的句子:  

仿造句子:  

(4)文章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理解。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对船长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船长(     

A.脾气非常暴躁,言语粗暴。

B.关心爱护孩子,说话很有感情。

C.语气坚定,遇事沉着冷静。

【2】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进海里。下面不是船长考虑到的一项是(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跳进海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3】“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明明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________

【4】选文讲述了在危急关头父亲救下儿子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

15、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来回穿梭(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我爱花生花(节选)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的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我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的,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不要采 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 不像桃花 梨花 花生的花 没有一朵是空花 开一朵花 地下就长一颗花生 你采掉一朵 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子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这“另一种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中有一个联想,由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_____________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语段加上标点。

【5】写花生花为什么要写樱花、牡丹和白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水墨菱塘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故乡的菱塘有什么特点?菱叶和菱花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孩子“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这“头朝菱”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胜似________

4“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这“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两幅中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与理解

《西游记》节选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什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1这段文字是《西游记》里的哪一个故事?   (  

A. 三借芭蕉扇 B. 大战流沙河 C. 盘丝洞七情迷本 D. 悟空三打白骨精

2文中“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西游记》中,每逢高山峻岭,往往都会有妖精出没。

B. 作者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到高山峻岭去,那儿不太平。

C. 这句话为下面的妖精出场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D. 这是传统小说经常用的一种渲染情境的手法。

3文中的妖精说“造化,造化”,这里的“造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然演化 B. 好人有好报 C. 好的福份、命运 D. 妖精使用的咒语

4“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理解正确的是: (

A. 让我戏弄一下他,看他怎么说。 B. 带他去看场好戏,看他怎么说。

C. 他要戏弄我一下,他会怎么说。 D. 我要戏弄他,他也要戏弄我,怎么说?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句话把妖精写得越美越动人,对唐僧师徒就越有迷惑性。

B. 这句话有几处末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这句话中巧用儿化音,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D.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行为、心理描写刻画出场人物。

19、阅读以下材料,按文后要求答题。

牧场之国(节选)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1】选文写了牧场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时间段的情景。

【2】牧场之国的傍晚是__________的,表现在:奶牛是__________的、装满奶桶船只的行驶是__________的、挤奶的人更是__________的。(均用文中词语填写)

【3】文中画“     ”的句子属于(静态  动态)描写。(在答案上打“√”)照样子写一写“傍晚的溪边”。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

(1)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成肯定句)

 

(2)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缩句)

 

(3)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改成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乐园

你喜欢探险么?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么?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探险?你希望和谁一起去探险?你打算带上哪些装备?在探险的路上,你可能会遇上哪些危险呢?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字数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