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2、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体现共和精神

B.说明司法权独立

C.防止专制独裁

D.凸显行政权至上

3、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已经控制朝政

B.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

4、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中的省制开始于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时期

C.元朝

D.明清时期

5、1594年,以《法兰西大观》为代表的“国家地图集”模式开始弥补世界地图集的不足。它致力于一种“特殊主义的法兰西”,绘制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这体现了(     

A.形象化的国家意识

B.全球性的探索行动

C.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D.制图技术逐步完善

6、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7、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湖”的帝国是(  )

A.孔雀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罗马帝国

8、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9、以下不属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D.允许自由贸易

10、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意味着混乱冲动,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好。他们提出上述观点的原因是

A.雅典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B.雅典城邦公民道德丧失

C.直接民主不利于城邦发展

D.雅典民主阻碍了哲学发展

11、北宋于建隆四年(963年)下令各州重新编造“版籍”,把各县的户口、土地情况登记造册:后又规定每逢闰年作一次统计,由县报州,由州上报中央政府,制成“闰年图”,以此作为各州、县税收定额的依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户籍管理,稳定财税收入

B.维护土地私有,控制农户迁徙

C.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D.保护租佃经营,合法解决纠纷

12、下图是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与美日欧的关系更密切

B.中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平台发展经济

C.欧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日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

13、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20个诸侯国中,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王子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  

A.反而壮大了地方诸侯势力

B.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

C.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

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

14、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

A.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

B.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

D.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15、古巴比伦王国曾出台了诸多针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假伪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第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之费,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而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这说明古巴比伦(       

A.立法思想蕴含着契约精神

B.法理内涵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

C.市场管理注重物权的保护

D.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

16、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7、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正统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专制制度的加强

D.科举制度的僵化

18、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移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官制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布局

B.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家事务完全分离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官僚体制

D.仍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

19、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了社会平等

B.国家福利可理解为保障就业和收入

C.“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D.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0、唐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由此可知,唐代设置“道”的目的是(  

A.加强全国各地交通往来

B.削弱藩镇长官的军事势力

C.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进一步分割地方行政区域

21、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到1981年,美国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现代生物工程开始崛起。由此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       

A.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B.使得美国独霸了尖端科技

C.促进了电子商务兴起

D.引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

22、《名公书判清明集》是--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一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A.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

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D.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

23、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副宣传画《建政权选好人》,该宣传画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24、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

A.打击了国内的封建势力

B.挫败了美国的干涉

C.推翻了独裁统治

D.制定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先发生转折的战场或者战役是________

26、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27、《九国公约》的实质是________

 

28、重要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在下列会议与其对应的主题之间配伍。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E. 中共八大

F. 八届九中全会

G. 十一届三中全会

H. 中共十二大

 

①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是—   ②做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是—

③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   ④标志进入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的是—

⑤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⑥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是—

⑦为反帝反封建,确定与国民党合作的是—

29、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30、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________占主导地位,在惩治德为首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基础上,确立帝国主义在________统治新秩序。

 

31、“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________

 

3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________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4、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下列选项对上述两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矣。

——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并指出“黄氏之说,不脱离儒家思想理路”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理解,并分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无法“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的原因。

 

36、试对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政府的动机和作用进行简要的评价。

37、简述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历程。(用思维导图书写)

38、《人民日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刊有“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口号。在前一天闭幕的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施政纲领的全称是什么?

(2)195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过去的十年。写出这十年间我国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祖国万岁》的社论。祖国统一大业在这一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4)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请你畅想那一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可能聚焦的主题。

39、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结合你对“二战”起因和英法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