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日奔波的市长一下车,就不顾心劳日拙,立即赶赴抗洪第一线指挥救灾,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军民抗洪救灾的信心。
②在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利用职权舞文弄墨,贪赃枉法,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③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幸福、美满、样和。
④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格孤傲,卓尔不群,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⑤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矫健的运动健将,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⑥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④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 ,如何让看似 的传统亲近生活、融入日常?将经典与当下潮流巧妙结合,无疑是很好的探索方向.而今音乐与诗词重逢,流行与古典碰撞,人们因此对诗词歌賦有了更丰富、更亲近、 更深入的体验,从而带来传统文化的 升温。
A.格格不入 鞭长莫及 连续
B.大相径庭 遥不可及 持续
C.大相径庭 鞭长莫及 持续
D.格格不入 遥不可及 连续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到中年了,期望多多,多不过父母健康幸福之乐;担子重重,重不过儿子修身齐家之责。椿萱并茂,兰桂齐芳,这既是奢望,又是希望!
②记者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上学、就业、养老、看病、婚丧嫁娶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对有些家庭来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容拖延。
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④年仅44岁的蒋叔南从此对政治更加灰心,一心在雁荡经营他的名山事业, 1921年,《蒋叔南游记》在上海出版,梁启超为之作序,誉为“徐霞客第二”。
⑤北京的三月,积雪刚刚消融,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可爱,甚嚣尘上的黄沙便铺天盖地而来,在空中弥漫,经久不散。
⑥昆虫学家胡经甫在大学任教期间为中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不乏其门墙桃李,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皆出自他的门下。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4、下列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校办干事看到孙教授夸赞道:“几年不见,您这么高的造诣,真是马齿徒增。”
B.六十多岁的著名画家拿出作品时对客人说:“老朽不才,让你见笑了。”
C.退休老干部老张对赞扬他妹妹的媒体记者说:“贱内不过是市级优秀企业家。”
D.方局长到下属新房观看时说:“有我大驾光临,你家可蓬荜生辉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到目前为止,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基本还是高端手机的的天下,苹果和三星___
②他是高能物理办__的顶级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今没有人能出其右。
③百泉景区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啸台、安乐窝、饿夫墓等名胜古迹
A.名列前茅 首屈一指 闻名遐迩 B.名列前茅 闻名遐迩 首屈一指
C.闻名遐迩 首屈一指 名列前茅 D.首屈一指 名列前茅 闻名遐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平时关注的“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殊不知,“精神亚健康”更可怕,它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B.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 “精神亚健康”患者常常表现为:盲目而被动的活着,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对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绪浮躁,缺少信仰、敬畏与追求,这是导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 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 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 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 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亚健康”谈起,引出“精神亚健康”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 本文第⑥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深度。
C. 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 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在临近春社日时村民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
(2)《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水浮舟来进行比喻论证,从反面体现承载大舟需要深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不懈对学习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2)白露横江,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培风;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得出人必须学习和自省才能没有过错的结论。
(2)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媲美。
(3)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如今佛狸祠下“__________”的景象与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忠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
(3)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早岁那知世事艰,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1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楚江怀古①
马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②招。
(注)①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②讵可:岂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D.《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景。
【2】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①监察御史。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②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居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注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居月余(____________) (2)或收瘗之以俟(____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幽州将父子继续( )
A.连续不断 B.继承延续 C.接替前任 D.阻断后继
(2)且虞生变( )
A.估计 B.预料 C.忧虑 D.欺骗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诏即以为御史 即击君以死
B. 置之帅所 有诏以君还之
C. 必为其帅告此 为之选于军中.
D. 而囚其帅 范阳人义而归之.
【4】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第①段中“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6】第②段对张彻形象的刻画十分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2年春天国内外各大新闻传媒都刊发了一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邓小平南巡讲话”),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成为当代历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此后中国各个领域的思想解放加快,改革步伐增速,从传统体制的改革到科技革命的爆发,改革创新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今高铁飞驰,航母游弋,“蛟龙”入海,“墨子”巡天,“嫦娥”登月,“祝融”落火……中国已成为傲立世界的强国。这辉煌成果的取得都源自30年前那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所带给我们的改变。
近年来国内又涌起了传统文化热潮,经典研读,古诗吟诵,汉服出街,仿唐歌舞,京剧秦腔……似乎千古不变的古风旧俗又复活于当下。但这些不但未阻止时代的进步,反而繁荣了文化与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这“变与不变”的辩证你有怎样的思考呢?其实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况。请你结合材料并联系个人生活,以“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