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序号对应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发现,涉及物质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① 涉及精神,这个问题② 同样难以回答,③ 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困难。任何观点都来自先前的印象,④ 我们对精神实体有任何想法,我们一定先对其有一个印象;⑤ 无法想出之前的印象,⑥ 我们便难以形成观点。因为,一个印象若非与这个实体类似,怎么可以代表这个实体呢?而按照目前讨论中的哲学理论,倘若先前的印象不具有任何这一实体的特殊属性,怎么可能与这一实体相似呢?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面 | 不仅 | 也 | / | 但是 | 所以 |
B | 如果 | 就 | 也 | 固然 | 而且 | 因此 |
C | 而 | 不仅 | 还 | 倘若 | 如果 | 那么 |
D | 如果 | 就 | 还 | 虽然 | 但是 | /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宁许以负秦曲 沛公欲王关中
B.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君安与项伯有故
C.群臣怪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箕踞以骂曰 越国以鄙远
3、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骑车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鸠占鹊巢,骑车人不得不在机动车车流间辗转腾挪,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②在腾笼换鸟思路的指导下,灾后的汶川没有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立足长远,整体设计,现已转型为国家 5A 级风景区,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
③这些年,旅游市场乱象频生,各种“天价事件”、“低价团”忽悠游客事件、导游辱骂游客事件不绝如缕,对整个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④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平台是一个堪比黑洞的魔沼,但许多人置身其中,甘之如饴,就算寻不到九转回魂丹,也义无反顾。
⑤时至今日,随着文化自信心的回归,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又慢慢地被承认,但一哄而起又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
⑥惠州学院作为惠州本土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正以其独特的姿态在广东各大高校中崭露头角。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徒见欺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情神州行”,别样风景,万种风情。新的一年,该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万水千山。
②对联这种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青睐。
③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的行为,但个别开发商仍然 我行我素,这是令行禁止的。
④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对其被调查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⑤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 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⑥经过十多年对生活的深入沉淀,他的作品已经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方面获得了巨大 的提升,其散文甚至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新时代领路人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夯实语言文字认同这一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②从历史文化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保持“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总体格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是要素和动力,朝向一体的发展进步是主线和方向,二者辩证统一。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到北宋将“楷书”作为正体;从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谓“通语”,到宋代《广韵》、元代《中原音韵》、明代《洪武正韵》、清代“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再到近代“白话文运动”,其中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线索,就是不仅需要一种全国通用的书面语,还要有一种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亦即从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中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这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3种语言,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新时代领路人深刻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道路。正是借助于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从乡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流动更加频繁,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福祉,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需求,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④从实际效果看,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各族群众提高了交流交往能力,拓宽了信息渠道,增强了致富本领,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为各族群众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现广阔的天地,实现美好的向往;架起了一座桥,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助力个人成长;插上了一双翅膀,有助于掌握文化知识,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深入实施,“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广泛共识。
⑤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统一的语言文字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文化根基。有语言学家说,宽阔的语言文字大道,是获取知识、赢得机遇的坦途。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拿到了一把打开出彩人生的钥匙,必将助力各族群众追梦圆梦,让大家的美好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选自龙国贻《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民族能够形成并保持“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总体格局,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B.为找到能够全国通用的书面语和大家都能懂能说的共同语作为口头交际工具,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历代统治者都做出了很多努力。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种。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D.正是因为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往交流更加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精神文化生活融合更加深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后文分别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实际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论证,深刻地对论点进行了阐述。
C.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阐明了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是中华文明续绵延的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强调统一的语言文字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交往、加深交流、拓展交融,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B.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我国各族群众都有深远的影响。
C.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攻坚工程的深入实施。
D.只要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一定能够追梦圆梦,收获多姿多彩的人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表明自己宁愿受身体被肢解的磨难,也不会改变自己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哀婉,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这种凄苦之意。
(3)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行奇景令人惊叹,郦道元在《三峡》中也写到了这段水路,并用“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与“思”的关系辩证论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作品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哂笑他。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君子的天性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善于借助外物。
(2)庄子《逍遥游》“______,______”两句中,蜩与学鸠自述了它们在林中飞行的状态。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难以归家的孤独与功业未建的无奈。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四时风物总包蕴着诗人的情思。风景相同,情思却不同,即便同是春光,也有喜有悲。《兰亭集序》上巳节时,①_____,惠风和畅的绝佳天气,为兰亭雅集增色生辉;《醉翁亭记》中②_____,佳木秀而繁阴的山中春*,平添了醉翁的快乐。而在阶下囚李煜的《虞美人》中则是③_____的愁怨;《蜀相》中则是④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冷寂忧伤。同是秋光,有白居易《琵琶行》中旦暮所闻,⑤______的悲凉凄冷;也有李清照“⑥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凉孤寂。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受绳”才能端直;“金”要“就砺”才能锋利。同理, 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__________ ,往往有得,__________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__________,许君焦、瑕,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5)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6)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8)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
(9)杜甫的《蜀相》中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归园田居》)
(11)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 “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 “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D.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E. 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通过写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平仲小传
〔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注)①枝梧:抗拒。
【1】陆游,字__________,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抑其赏 (__________) (2)平仲适在京师 (__________)
(3)度采药者莫能至 (__________)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4】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平仲负气不少屈 B.平仲功冠军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5】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6】请结合陆游生平经历,评价他对姚平仲的情感态度。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俗人问一位智者:“太阳和月亮哪个更重要?”
智者沉吟许久:“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
“为什么?”
“月亮黑夜发光,那是行人最需要照明的时候;而白天,已经足够明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黑夜发光,照人行路,月亮自然重要。然而,白天明亮,正是因为太阳;再一想,皓月当空,还是因为太阳。
如此看来,所谓智者,并不具备真正的智慧;然而,尘世中的俗人,却常常被“智者”引领人生。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像个智者,有时又变成俗人。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