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文)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 学校迎新晚会上,扎西同学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地大笑。
B.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停留的时间也算长的了,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D. 卓玛在全区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对上上下下四面八方以学术文化或文学为名的哄闹,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有所 。在他看来,当今的文化和书籍崇拜是商业垄断和精神规训合力制造的偶像崇拜。表面上读书做学问 ,其实全民抱着电视收看文化节目的现象乃是 的文化奴役,确切地说是被人为制造的应景文化、快餐文化、伪经典、伪高雅、伪博学、伪文化所奴役。
A.质疑 风靡一时 名副其实
B.质疑 蔚然成风 货真价实
C.置疑 风靡一时 货真价实
D.置疑 蔚然成风 名副其实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议论文典型行文结构的引论、本论、结论;表达方式只有议论。
B.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C.记叙文有六要素,但每篇记叙文不一定非要六要素全出现,但必须出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D.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特征、用途、功能等,药物说明其实就是简短的说明文。
4、填入划横线部分最适当的一项是:( )
“ 学习悖论 ” 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 的道理就能做到。
A.“ 谦受益 ” 与 “ 满招损 ”
B.“ 知其然 ” 与 “ 知其所以然 ”
C.“ 博观而约取 ” 与 “ 厚积而薄发 ”
D.“ 学而不思则罔 ” 与 “ 思而不学则殆 ”
5、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小说《药》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B.《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
C.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北宋史学家,编有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D.契诃夫与莫泊桑均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们与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6、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玩具
(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2)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3)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4)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
【1】文中反复出现“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其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写到若十年后,“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张望越久它越陌生”,请综合分析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童年的视角叙述,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对此进行赏析。
【4】联系全文,对第(3)段中惠特曼的诗句进行解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诗人为了实现理想,不怕交付生命,心甘情愿,始终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在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却最终“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女子悔恨多余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刚烈的性格特征。
(3)范仲淹《渔家傲》中表现戍边将士在家与国之间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可谓“末世衰主,穷奢极侈”。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在陋室中与作者交谈、往来的朋友。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运用设问,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愁名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最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拨云见日的勇气和高瞻远瞩的豪迈气概。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 ”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度来反衬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
(2)《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诗人却选择“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1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 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C. 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D. 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颇渊》)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5处)
【2】《论语》与《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文段中孔子对“达”如何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5、②学校高三年级某班将开展“与他人相处之道”的主题班会,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恰当引用《论语》中的语句。1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