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填入横线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______,知识是死的,______。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______。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______。相反,______,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

(节选自爱因斯坦《论教育》)

①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②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③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 ④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⑤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A.①④③②⑤ B.①⑤②④③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③①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百姓之不见保。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居则曰:“不吾知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夫子之谓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函陵  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秋豪不敢有所  发尽指冠

皆白衣冠以送之   烛之武退秦师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

B.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缚中医的发展。

C.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性思维。

D.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征,因而能取得重大成就。

B.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本质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的是“养生”“保健”。

C.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的价值观念。

D.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吾一日长乎尓,____________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

(4)千乘之国,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补写出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

(3) 但我不能放歌, ________________ ;   (徐志摩《再别康桥》)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 《代赠》)

(6)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9、在下列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名句。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都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却说“______________”,这样的比喻恰当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两句温和自谦的开场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道理。

11、名句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自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具体赏析词上阙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2)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试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丁外艰,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B.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C.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D.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卫兵。

B.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矫诏”就是此意。

C.“大中祥符”和“太平兴国”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D.车驾,马驾的车。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於海滨。”的“车驾”和文中“车驾”就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文宝珍视情义,乔装劝慰旧主。入宋以后李煜处境艰困之时,他还装扮成渔夫求见李煜,对其劝诫宽慰,表现出对旧主的忠诚。

B.郑文宝注重团结,融洽民族关系。他了解外族的风俗、语言,运粮途中他每次都住在所经部落酋长的帐中,这些人都称他为父亲。

C.郑文宝思虑周到,得到皇上认同。他认为在古威州筑城难以抵御边患,建议先制定合宜的策略,笼络外族,皇上采纳了他的主张。

D.郑文宝坚持己见,显露固执性格。他进言移置军队并让强壮户买马,虽宰相等人的反对意见也有合理性,但他还固执地坚持前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

(2)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味道”一词义项丰富,其中有:①滋味;②趣味;③意味。

请以“味道”为题(可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